为维护鲁迅肖像权将“鲁迅纪念酒”告上法庭,针对鲁迅姓名被抢注中英文网络域名一事在全国两会上提案……尽管已步入耄耋之年,鲁迅独子周海婴仍为父亲的事情忙碌着。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近年周海婴与儿子周令飞连续撰写《鲁迅是谁》、《鲁迅姓什么》、《让鲁迅回家》等文章,为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奔走“呐喊”。
母亲许广平老家是广州,但周海婴一年多才能“回家”一次,前天在他回广州的短暂一天里,他专程到访了南方报社。周海婴向本报记者透露,由鲁迅后人主持的鲁迅文化发展中心最近通过调查发现,全国中小学语文课本虽然大量选入了鲁迅的文章作课文,但普遍存在“误读”现象。为此,鲁迅后人决定在明年初开启一项全国中小学校的“鲁迅课本教学”评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讲授鲁迅课文颇具心得的中学教师,予以推广。
中小学生不喜欢鲁迅?
今年是鲁迅先生发表《文化偏执论》“立人”精神一百年,为此,周海婴等发起主题为“教育兴国,首在立人的”第三届“鲁迅论坛”,将于几天后在长沙举行。论坛发起前,周海婴、周令飞父子走访了全国不少中小学作调查,却发现一个颇为严重的现象,中小学课堂上普遍对鲁迅存在种种“误读”。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孩子们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我们调查出来,问题是出在老师不会教、不会点拨。”周令飞告诉记者,在一次交流活动中,某中学校长竟然告诉他,孩子们学习鲁迅,主要是让他们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攻克学习堡垒,这令在场的鲁迅研究专家顿时哑然。“为什么一提鲁迅,大家就认为是个横眉冷对的老头?这种误读大部分是从课堂里带来的。”
周令飞认为,目前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以上,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值得商榷。“如果孩子们最先接触鲁迅的文章是那些革命性、战斗性很强的杂文或小说,可能会影响孩子们对鲁迅的兴趣和情感。”
《狂人日记》该不该从中学课本撤出去?近年来一直存在争议。鲁迅生前听说《呐喊》一出版就被请进中小学课堂之后,曾说自己最不愿意孩子们读到《狂人日记》,“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针对这些问题和争议,周海婴等鲁迅后人决定,明年初展开鲁迅课本教学的“全国海选”。活动向全国中小学教师开放,将持续半年,征集教学鲁迅课文的45分钟DV录像,由专家选出教鲁迅课文最有心得的中小学教师,评出金银铜奖,结集出书并向全国推广,为全国中小学语文课老师们提供讲鲁迅文章的“拐杖”。
鲁迅电视剧暂时中断
如何向百姓传递一个真实的鲁迅?周海婴、周令飞近年来几乎投入了全部精力,除了写文章、开论坛,他们也曾尝试通过电影、电视剧的方式还原鲁迅,但目前进展并不理想。
虽已有《鲁迅传》、《鲁迅与许广平》等电视剧问世,但反响冷淡。去年,由濮存昕主演的电影《鲁迅》悄然上映,但因发行商对它票房的怀疑而无缘各地的主流院线。周令飞认为,对于鲁迅过于官方色彩的诠释,使得有关鲁迅的各类影视剧很难受到大众欢迎。大概从4年前开始,鲁迅后人开始萌生重新拍摄一部40集“鲁迅传”电视剧的想法。但周海婴告诉本报记者,电视剧剧本写了一半,目前不得不暂停下来。
“现有条件下,还原鲁迅真实的人格还很难。”周海婴讲,鲁迅与当时文化人之间的一些小冲突,往往反映了那时候中国文人的一些真性情,但放到电视剧里却不好把握。周海婴举例说明,有一次鲁迅做寿,按当时社会流行的做寿方式应该是“AA”制,结果田汉来了不愿意付钱,最后不欢而散……“诸如此类反映当时文化人个性的细节,放到剧本里很容易引发争议,不放进来又很难让鲁迅的形象鲜活起来,最终不得不暂停了剧本的写作。”周海婴说。
周海婴认为,拍摄一部生动鲜活的鲁迅传,必须有赖于未来更多人物传记资料的公布,才能闯出一条新路,“否则影视剧也很难真正改变社会大众层面对鲁迅固有的刻板印象”。
○专访
鲁迅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
亲近鲁迅才能读懂鲁迅
国人都该当鲁迅弟子
记者:鲁迅后人认为,13亿中国人知道鲁迅,却说不清楚鲁迅,很大原因是中小学时候的误读。您认为是这样吗?
钱理群:据我了解,中小学生对鲁迅普遍存在一种敬畏之心,有距离感。可能一个原因就是,鲁迅是他们语文课考试的主要内容,而鲁迅的思想又比较深,因此存在种种隔膜。但情况并不尽然,有一次我在北师大附中调查学生们对鲁迅的第一印象,一个学生说当他看到鲁迅逝世前的照片时,觉得他很瘦,感到了一种震撼……所以,孩子对鲁迅的情感应该是很丰富的,但我们没有调动出来。
记者:鲁迅的一些文章由于过“深”,纳入中小学课本后曾多次引发争议,您如何看?
钱理群: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体现民族文化源泉的大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们应该家喻户晓。英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俄国人都知道托尔斯泰,德国人都知道歌德。而在现代中国,鲁迅就是一个具有原创性思想的文学家,他身上具备了整个民族共同精神的一些最基本元素。因此,鲁迅必须纳入国民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应当让更多年轻人接触鲁迅、喜爱鲁迅,并成为他的终身弟子。我认为,一个中国人成长中必需的文学滋养至少应来自四方面:一,《论语》和老庄——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二,唐诗——中华民族青春期最有激情的文学;三,《红楼梦》——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四,鲁迅——现代精神的开端。另外,鲁迅也是学生们学习母语写作的一个典范,他写出了第一流的白话文语言。
从父子情中感受鲁迅
记者:一些专家反映选入中小学教程的鲁迅文章并不科学。
钱理群:目前教材对鲁迅的选文确实有问题,一些文章并不适合中小学生读,会造成阅读障碍,而另外一些精彩的却遗漏了。比如,鲁迅有一个短篇小说《我的第一个师傅》写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非常适合中小学生学习,却没有选进来。
鲁迅的作品一般比较长,我尝试对一些篇目进行分段或压缩,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在教学时把它分成了“百草园里的动植物”、“美女蛇”、“雪地捕鸟”等篇章分段学习,小学生都能接受。对于《社戏》这么长的文章,我把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一些片断进行删节,压缩成“节本”,更受学生喜欢。
鲁迅值得一个人读一辈子。我认为,中小学课堂不可能对鲁迅其人、其文、其思想面面俱到地学习,主要应做到让孩子们喜欢上鲁迅、爱读鲁迅。
记者:如何让中学生喜欢鲁迅?
钱理群:第一个阶段就是寻找中学生与鲁迅在生命上的契合点,我讲的第一个单元就是《父亲与儿子》,比如鲁迅在《五猖会》中,描述了父子之间那场微妙的冲突,以及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写到的“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高中生与父母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这个时候让他们从“父子”的角度去学习鲁迅,就找到了契合点。
第二个阶段,要将鲁迅一些特殊的思维和想法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比如鲁迅对中国历史现实的批判、他看待世界的眼光等,引导学生们对社会、国家和民族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高中课堂,我还会引导学生对鲁迅发表看法,写一篇《我的鲁迅观》,即使是批评鲁迅也好,我引导他们说出真话、讲出道理,要提高学生们独立认识鲁迅的能力。
李培 李荣华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