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司徒雷登,离去与归来
一度被高度政治化的司徒雷登,如今正以日渐多元、清晰的面容重回中国
★ 本刊特约撰稿/刘若南
“司徒雷登,1876~1962,燕京大学首任校长。”
11月17日,浙江杭州半山安贤陵园,低沉的音乐响起,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骨灰被安放在他出生的这片土地上。这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据司徒雷登的遗愿,他最大心愿是葬在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校园内)妻子的墓地旁。但在几经波折后,司徒雷登的助手傅泾波之子、美籍华人傅履仁还是决定,在杭州落土为安。
没有提司徒雷登的大使身份,大抵是为了回避政治的敏感性。一甲子之前,在解放战争接近尾声的1949年8月2日,司徒雷登启程返美,为他在华数十年划上句点的是毛泽东的《别了,司徒雷登》。从此,他作为“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留在了几乎所有中国人的记忆里。
另一种记忆也在慢慢复生。坐落在杭州市天水桥耶稣堂弄的司徒雷登故居,3年前已对公众开放。时间再往前推,1985年,这里就被政府列为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司徒雷登,作为一个政治符号,已在中国日渐脱敏。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吴青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在1980年代中期,因为毛泽东文章的缘故,大家还都不太敢触碰司徒雷登这个人,但敏感度已逐渐降低,她的一个学生即写了一篇比较肯定司徒雷登办学的论文。在此前后,吴青的母亲冰心与雷洁琼、黄华等人,也签署联名信,呼吁将司徒雷登的骨灰安放在燕园,但最终没有成功。“他非常好,非常爱中国。”吴青举例说,司徒雷登担任校长的燕京大学,是当时国内少有的对中外教员采用同等工资标准的高等学府。
教育家、大使和传教士,这是司徒雷登一生最重要的3个身份。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美国所所长邵玉铭教授所著司徒雷登传记,曾被哈佛大学出版社提名参加“费正清学术著作奖”,这本英文书的中译本,即以《传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与中美关系》为题。历史尘埃落去,一度被高度政治化的司徒雷登,如今正以日渐多元、清晰的面容重回中国。
“挟起皮包走路”
以1949年4月24日为界限,司徒雷登作为美国驻华大使的身份开始在南京模糊了起来。最后一批国民党官员刚刚乘飞机离开,解放军在前一晚渡过长江,占领了国民政府的首都。时间大概刚过凌晨6点半,正在使馆内卧室里睡觉的司徒雷登,被房门打开的声音惊醒,睁开眼看见几名武装士兵走了进来。
在几年后出版的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中,当时受到惊吓的司徒雷登说,这些士兵“根本不懂得外交豁免权,他们被灌输了一些未经消化的概念,这可以从其中一名士兵对(使馆)一个佣人讲的话看出。大意是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中国人民的,而且很快就会归还他们。”
面对新的胜利者,司徒雷登失去了自己正式的外交官身份。他也意识到在新的舆论宣传中,自己已从一个“美国自由主义和对中国亲善的代表”,快速转变为“扶助和纵容蒋介石为代表的反动而绝望的封建制度的主要代理人”。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