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勋后代及工作人员在刘少奇铜像广场合影留念。
刘爱琴问候家乡父老,并寄语本报。
他们是元勋的后代,他们大多数第一次来花明楼,昨日,在纪念刘少奇110周年诞辰之际,刘少奇女儿刘爱琴等26位革命元勋后代来到花明楼追思一代伟人刘少奇。
元勋后代有:刘少奇女儿刘爱琴,周恩来侄女周秉德,任弼时女儿任远征,陈云女儿陈伟华,董必武女儿董良翚,彭德怀侄女彭钢,陈毅儿子陈丹淮,谭震林女儿谭泾远,宋任穷女儿宋勤,罗瑞卿儿子罗箭,徐海东女儿徐红,熊谨玎女儿熊畅苏,秦邦宪儿子秦铁,雷任民女儿雷蓉,马文瑞儿子马晓文,叶子龙女儿叶利亚,鲁明女儿林力,张平化儿子张自为等。
搞回“特殊”受到严厉批评
“作为父亲,他对我们要求太严格了。”在花明楼,刘爱琴深情缅怀父亲刘少奇。刘爱琴至今记得:有一年冬天,因为没有保暖冬裤,她便要工作人员给自己买了一条绒裤,此事被父亲知道后,批评了已是22岁大姑娘的她。
刘少奇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当年父亲有专车,工作人员跟我说放学了可以去接我,结果我就真的放学回家让司机接,父亲知道后严厉地批评了我一番。”已是80岁高龄的刘爱琴清晰地记得父亲对自己的特殊“疼爱”方式,“父亲严格要求我们其实是对我们好。”
刘少奇并不是时时这么严厉,他也是一个慈父。“当年困难时期,一次吃饭父亲有肉吃,我也想吃。看着我那馋样,父亲关切地叫我过去,说‘你就吃吧’。得到父亲允许,我将做给他吃的肉给吃了。”刘爱琴回忆说。
少奇伯伯给人感觉很亲切
“父辈们给我们留下的最大财富是他们的精神和品德,他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艰苦朴素的作风,坚定的革命信念。”仰望花明楼蔚蓝的天空,陈云的女儿陈伟华说。“父亲不会直接用说教的形式教育我,更多的是言传身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达到教育的目的。”陈伟华说,“当年,父亲还鼓励我当老师,从事教育事业。”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陈伟华当了数十年的人民教师。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退休的她喜欢看人物传记等书籍。
“我记忆最深的一次见到少奇伯伯是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父亲在北戴河休养。少奇伯伯和光美阿姨专程去看望了我父母。少奇伯伯给人很亲切的感觉,人也很朴实。”站在花明园,陈伟华回忆道。
父辈始终将群众的疾苦记心头
“当年住在中南海,我们大家经常见面,而且我们都在西楼食堂吃饭。”追忆少奇伯伯,任弼时的女儿任远征开心地说。1953年至1966年,住在中南海的任远征经常见到刘少奇,伯伯给她留下的印象是“比较严肃”。“当年,见着面我叫一声‘刘伯伯’就跑开了,而少奇伯伯也是微微一笑。”任远征笑着说。从事20多年航天事业的老人如今是一名全国政协委员。
“今年我是第五次回湖南,家乡变化很大,建设得也很美。”昨日,彭德怀侄女彭钢感叹。10岁后就到中南海、在伯父身边长大的彭钢告诉记者,当年自己与刘源等人在一起吃饭。“伯父他们老一辈生活非常简朴,对老百姓的疾苦始终铭记心头。”站在花明园追忆先辈,彭钢说。
今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辰110周年,此次来参加纪念活动以及昨日追忆活动的刘爱琴是近五年来第一次回家乡。“家乡变化很大,发展也很好,如果父亲看到这些变化,相信也会感到很欣慰的。”刘爱琴说。对家乡父老,刘爱琴深深牵挂。昨日在刘少奇纪念馆,刘爱琴专门托本报向家乡父老问好,书写了“祝家乡父老幸福安康”,同时寄语本报:“祝长沙晚报越办越好”。
新闻链接
后代与父辈照片“合影”
本报讯(记者 王洁 通讯员 孙中华)昨日,刘少奇女儿刘爱琴等26位革命元勋后代来到花明楼追思一代伟人刘少奇,用自己朴素的方式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10周年。
岁月如梭,革命元勋后代们大多年过花甲。昨日,老人们向刘少奇铜像敬献了花篮,并参观了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馆等地。在重新布展的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馆内,革命元勋后代们仔细端详着刘少奇在各个时期的陈列物品和老照片,追忆往昔,仿佛让他们回到了父辈生活的年代。
老人们不时拿出手中的相机在先辈们的照片前合影。突然一张在延安拍的合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老人们在照片上寻找着自己父辈的身影,并兴奋地在老照片前合影留念。“这是我伯父,大家过来合张影吧。”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叫上刘少奇的女儿刘爱琴等人一起,“咔嚓”一声留下了美好瞬间。随后,在一张刘少奇与儿女们的合影中,刘爱琴一眼就认出了当年还是小姑娘的自己以及弟弟妹妹,幸福溢于言表。
昨日,参观完刘少奇生平业绩陈列馆后,老人们还在陈列馆前坪举行了纪念品赠送仪式。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