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 中新社发 杨林鸿 摄
|
资料图: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 中新社发 杨林鸿 摄
|
不论季羡林先生本人如何辞“大师”,辞“国宝”,但实际上,在当下这种社会氛围里,季先生就是大师,就是国宝,就是“人瑞”。
这原本没什么奇怪,像季先生这样学问如此好、名气如此大、比较配合相关方面的高寿老人,他受到怎样的礼遇都是正常的。然而,如果有一天,尊崇季先生的我们突然发现,被当作“国宝”的人,却连一个普通人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都在一种无限的捧抬中被虚化,又会作何感想呢?
这并不是夸张。12月8日《东方早报》报道,季承作为季羡林先生唯一的儿子,尽管“屡次努力”,“居然13年没有见面”。直到上个月,经有关人士从中斡旋,70多岁的季承方与97岁的父亲相见。此事不能不让人唏嘘感叹。尽管此事已经过去,季承如今见父亲也已“没有任何阻碍”,但他还是无法释怀:什么原因,我想不通。他在报道中追问:这是什么道理?
是啊,这是什么道理?读到这篇报道的任何一个读者,想必都会发此一问。
事情的症结其实是清楚的。正如钱文忠所说,“见不见季老,权力在北大那里。”
首先应该承认,尽管季先生是国宝,毕竟尚属于北大的员工,北大是有管理责任和义务的。问题的关键是:北大究竟是把季先生当作一个人,还是当作一件物品管理?如果是前者,那季先生为什么连见儿子的权利都被剥夺,为什么无法依照自己意愿处理本人物品和财产?须知,这样的权利,本来是当今时代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拥有的。《东方早报》的报道引用了钱文忠的一句话:“现在有人探望季老,包括他的家属,好像都有人盯着,起码我去是如此。”钱文忠为此不解,“有什么必要?有什么理由?有什么法律依据?”
有些人很热衷给季老送上“大师”、“国宝”等冠冕,而季老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权利,却仿佛若有若无。
对季羡林来说,“大师”、“国宝”、“人瑞”这样的称号很可能伴随其终老了,因为其中有多层因素的考量。然而,能不能请相关方面和人士,在这般崇奉季老之前,先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先尊重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权利呢?
黄波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