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阎崇年。 中新社发 赵永亮 摄
|
作家阎崇年。 中新社发 赵永亮 摄
|
咋就“不能希望”呢
◆黄典荣
阎崇年先生说话行文一向简洁明了,但《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中有一句话却似乎有点不合事理:“如果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不能创建一个政权,他就不能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王朝。”(第9页)
“不能”是对有能力、有条件做某事的否定,“希望”则是动词,指心里想着达到某种目的。“希望”是一种主观愿望,说别人“不能希望”某事,是对他人内心活动的约束,这恐怕是不现实的吧。即便是一无是处的流浪汉,也可以“希望”自己是一个国王。而雄才大略如努尔哈赤,自然也完全可以“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王朝”,无论他是否已经“创建一个政权”。至于这种主观愿望最终能否实现,那完全是另一码事儿了。
“希望”除当动词,还有名词的用法,意思是有出现某种情况的机会。比如:“要实现这个愿望,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不妨把上面的句子改为:“如果一个边疆少数民族首领不能创建一个政权,他就不可能有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王朝。”“不可能有希望”是对客观情况的一个估计,窃以为,这才是阎先生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不知阎先生以为然否?
“逋逃”不是弊政
◆姜廷安
阎崇年先生在《正说清朝十二帝》(增订图文本)中说到顺治皇帝在18年的执政中施行的弊政:“剃发、易服、圈地、占房、投充、逋逃,是其六大弊政……”(第46页)
这里的“逋逃”应是“捕逃”之误。
“逋”读bū,义为逃亡。“逋逃”指逃亡、逃窜,比如洪深《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为因恋爱的过失而逋逃。”也可以指逃亡的人。
“捕”(bǔ),义为抓捕。“捕逃”指“追捕逃亡者”。清军入关后,在实施圈地的同时,颁布“投充令”,强迫汉人投充满洲贵族家为奴。大部分汉人沦为奴仆后,不堪剥削和压迫,纷纷逃亡。于是,满洲贵族对逃亡者实施追捕。
“捕逃”是清政府实施的一项政策,它进一步激化了民族矛盾,正可谓是一大“弊政”。而“逋逃”只是受压迫者的个人行为,可以说它是“捕逃”这一“弊政”的诱因,但其自身并非“弊政”。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