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讲一讲金融危机?
《百家讲坛》该何去何从?马明达主张,应采取一种保护的态度。“就像大学者写小文章一样,社会科学的普及化是非常难的课题。我亲眼看到许多饱学之士满怀信心地走上讲坛,闪光灯一照,就很难自如,最终退下来。孔子都自省过:‘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之;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而我们又何必去苛求今天的于丹?谁也不该否认,她引发的《论语》热,对国学热多多少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马明达认为,在时下韩剧、美剧泛滥的大众文化时代,在电视上保护一档旨在文化传播的节目非常有必要。
但马明达也承认,易中天之后,他一直没有见到出色的主讲人。“有人能把学问做得很高深,但能够举重若轻、把深奥的东西通俗地讲出来,这对大多数学者却是非常难的一件事。”马明达认为,与其抵制或贬斥《百家讲坛》,不如让更多学者主动站出来,主动承担阐释经典、向大众普及的角色。
徐晋如却反对这样的观点。“学术无法大众化,也绝不需要大众化。大众需要的不是学术而是学问,但听了《百家讲坛》,并不能让人有获得学问的快感。”
在电视学者眼中,《百家讲坛》到了另一次改版的拐点。徐舫州认为,《百家讲坛》当初的走红恰恰是契合了当时的国学热、《红楼梦》热,而作为一档电视节目必须要契合时下热点,“有那么多口才好的经济学家,为什么不能来讲讲金融危机呢?”还有人建议,《百家讲坛》可以引入观众讨论甚至主讲人PK,改成《一虎一席谈》甚至《锵锵三人行》的模式。
但文化批评学者王晓渔认为,《百家讲坛》的衰落甚至消失是一种必然。“《百家讲坛》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文化现象,像‘超女’一样,具有大众文化潮流中的标本意义。《百家讲坛》在文化传播方式上做了一些有意义的尝试,反映了中国受众的一种需求。尽管在国学知识普及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根本上只是一部电视节目。”王晓渔认为,国学不能靠《百家讲坛》来传承,国学的普及是学者的责任,了解一个学者和一种知识,单靠普及性讲座是不够的,最终还是要靠读学术著作来完成。因此,《百家讲坛》很可能就要走到终点。“即便它撤掉,也不必过于感到可惜,因为它的出现、走红到如今的衰落,说明中国受众的需求变化了,《百家讲坛》满足不了新的需求了。”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也认为,好的电视栏目如果没有跟上市场变化就会出现下滑的状况,《百家讲坛》的困境反映了国内讲坛类节目的普遍遭遇,“主要是因为他们不能有所创新,而老百姓的关注力已经改变了”。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李培 实习生 李荣华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