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为何徐志摩对迷倒众多中国知识人的苏联有一种特别的洞穿力?这还要看他的留学背景和所汲取的思想
徐志摩的别样见解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社会对当时苏联的看法,其实是一种考量,它考量着每一个关注中国命运的知识人的观念与眼光。那个年代,弥布着一种激越的“向左转”的氛围,因而知识人包括青年对苏联的认肯在当时不仅是多数,也是主流。某种意义上,它决定了未来中国的走向。但,例外也是有的,比如被人仅仅视为诗人的徐志摩,就是一个较为清醒的例外。
那时,有过这样一幅英国漫画,是讽刺苏联的。画幅上“画着用纸版剪成的工厂、学校、育儿院等等,竖在道路两边,使参观者坐着摩托车,从中间驶过”。此画的讽刺意味很明显,这一切都是表面的、假的、做给外人看的。但看过此画的鲁迅不这样看,相反他在文章中认为该画是“无耻的欺骗”。过后,鲁迅专门作文“我们不再受骗了”,批评英语世界对苏联的攻击和造谣,不但为斯大林时代的苏联辩护,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价值立场和眼光。
但如果把这幅画放在徐志摩面前,他的态度会如何?事实已无可能,鲁迅作文的1932年,徐志摩已经魂归天府。然而,这个问题如果依然提出,答案也不难索解。可以肯定,徐志摩不会认为这幅画是欺骗;如果欺骗,也是画所画的那个内容。
1920年秋徐志摩到英国,结识了英国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韦尔斯。是年韦尔斯曾往苏俄游历,归来后用游记记写见闻。徐志摩读后,特意为之评论。这便是徐文中韦尔斯亲身历俄的小故事。当他去参观一所小学校时,问学生平时学不学英文,学生一齐回答:学。又问,你们最喜欢的英国文学家是谁,大家一起回答:韦尔斯。进而问,你们喜欢他的什么书,学生立即背诵韦氏著作,竟达十多种。韦尔斯很不高兴,他相信这些学生是“受治”。后来,他特意不知会苏俄接待方,独自来到一所条件比前面更好的学校,又把那些问题一一提出,结果该校学生一概曰否。接着,韦尔斯又来到该校的藏书室,书架上没有一本自己的书。韦尔斯什么都明白了。于是,徐志摩也什么都明白了,他写道:“苏俄之招待外国名人,往往事前预备,暴长掩短,类如此也。”
为何徐志摩对迷倒众多中国知识人的苏俄有一种特别的洞穿力,这还要看他的留学背景和所汲取的思想。留学美英时的徐志摩不是没有接触过马克思主义,而且他也曾用肖伯纳的前半句话描述过自己:一个30岁以下的人不信社会主义是良知有问题(后半句为30岁以上的人如果还信是理智有问题)。但,在徐志摩短暂的一生中,他最想追随、同时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人,是英国哲学家罗素。1920年,徐志摩宁可不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也要横渡大西洋,到英国跟罗素去念书。徐志摩把罗素比为20世纪的伏尔泰,可见其“高山景行,私所仰慕”。
罗素在英国时是个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出于对苏俄价值理念的认同,1920年,他随同英国工党代表团去苏联考察。这一去不打紧,所谓乘兴去,失望回,不但没有接受其洗礼,反而把对苏联的看法写成了批评性的《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徐志摩不但读过此书,同样,也为它写过评论。其中,罗素的看法在徐志摩笔下得到了呈现,徐介绍罗素所以拒绝苏联,一是以布尔什维克的方法达到共产主义,人类要付出的代价过于巨大;另一是即使付出如此代价,它所要达到的结果是否一蹴而就,也无法让人相信。就后者言,布尔什维克的理想乃是一个乌托邦。但,为了实现它,需要采用惨烈的暴力,这为罗素所惧怕。罗素是个改良主义者,他无法不反对苏俄那种流血的激进。在他看来,人类救渡的办法只能是渐进的“以和平致和平”。一旦革命,暴烈只能产生暴烈。
尽管徐志摩评论罗素和韦尔斯时对苏联尚未那么反感,其议论甚至有所持平;但这两位有人道主义底色的英国佬潜在地影响了他,说到底,他自己也是一个人道主义者。有趣的是,1921年徐志摩发表这两篇事涉苏俄的评论时,年轻得才24岁。鲁迅是远在30岁后转信社会主义的,1932年他在受骗中写《我们不再受骗了》时,已年迈五十,是晚景了。这样一个年龄差和年龄比,让笔者不免为之唏嘘。★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