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看的历史给你看
2006年3月,一个名叫“当年明月”(真名:石悦)的年轻人,开始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板块连载自己的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近300年的明朝兴亡史在他通俗的笔法下生动演绎。如今,《明朝那些事儿》已经连着出版了五部小说,而用“当年明月”(以下简称“明月”)的话说,他依然在“斗胆”重写明朝300年的兴衰史,说不定也会写唐朝和清朝的那些事儿,总之要把好看的历史奉献给读者。本月12日,“当年明月”来到山西影视频道做客,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为喜欢他的“明矾”们“拨云见月”。
现代人需要好看的历史
“明月”之所以火,是因为他在写作手法上独树一帜,不是一味地讲述历史,而是用现代语言去感知历史。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那些历史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我写书的初衷并不是出自年轻人的豪情,或是什么颠覆现存历史写作方法,别把我想得太崇高,只是看多了就想写,图个乐!而且自己过去从小到大没尽全力去做一件事情,原因是怕失败。”“明月”告诉记者,虽然他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但他从小就喜欢历史,“现在的年轻人很少去看史书,大家觉得这类书很枯燥,但在我眼中,史书还是很有可读性的,只是我觉得历史完全可以写得更‘好看’一点,因为现代人需要用现代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他们喜欢一些‘好看’的东西,而历史也不例外,完全可以用更通俗、更现代的语言去表达。”
如今,“明月”在网上呼风唤雨,比武侠小说里的盟主还风光,但不乏有批判者,大家觉得他用大白话去写历史,并加入自己的观点,难免会有“戏说”的成分,这就像《鬼吹灯》一样,看似精彩纷呈,实则大多数是杜撰。面对这个问题,“明月”嘴角微微上翘,满不在乎地说:“我没戏说,更没写小说,我可以负责地说,《明朝那些事儿》中有90%的内容都是真实的,都有史书记载,要说虚构,那只是一部分场景和细节。我不在乎大家的说法,只想从头到尾把明史写完,要做够、做好、做完这件事情,把流行和草根进行到底!”
《上下五千年》读了12遍
《明朝那些事儿》能吸引上百万追捧者,是因为“明月”虽忠实于历史,却懂得取舍之道,能够从浩繁的明朝历史中理出轻重缓急,让文章读起来清晰易懂,而这种取舍,正好表现了他对历史“兴奋点”的敏感和关注。其实,这是“明月”的真功夫,因为他从小便开始读历史,光是一本《上下五千年》就读了12遍。
“明月”5岁时,和父亲一起逛书店,当时他执意要买一套《上下五千年》,虽然那套书的价格才五块六角钱,可父亲一个月的工资才30元,“买书时,我爸问我,是不是喜欢历史?说实话,当时我根本不知道历史是什么。”在“明月”的小学时光里,这套书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直到他上中学前,已经把《上下五千年》读了十二遍。“长大后,我就开始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最后发现明史的人物最有意思,他们都是特立独行的人,好坏都到了极点,所以就开始研究《明通鉴》《明史纪事本末》《国榷》《纲目三编》。我虽然谈不上对明朝历史倒背如流,但至少是熟记于心。”
在聊天过程中,“明月”身旁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据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介绍,他无论是吃饭,还是录节目,总会带着这台电脑。“大家都好奇,您怎么总带着这台电脑?是随时随地搞创作吗?”听到这个问题,“明月”介绍,目前他正准备出版《明朝那些事儿》的第六部书,所以他要最后再审一遍稿子,“写作就是副业,我平时也要忙工作,基本上每天写作的时间也就四五个小时,所以我得抓紧机会看稿子。”
坊间传闻,“明月”计划在出完第六部书后给“明朝的事儿”画上句号,相信这对于“明矾”们不是什么好消息,“其实我还没什么计划,等出完这本书再看吧,说不定还会写写《清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主要看自己还能不能写下去。”“明月”透露,他准备到了50岁写本回忆录,就叫做《回忆明朝那些事》。此时,记者已经被“明月”的回答“雷”到了,假如他不继续写清朝和唐朝的事儿,那读者们只能等着看他的回忆录了,而且一等就是近二十年,真不知道“明矾”们会不会觉得等太久。
今年年底,山西影视频道将播出历史剧《朱元璋》,而“明月”则会在该频道《影视故事会》栏目中,为大家详解明朝历史,从而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朱元璋。届时,就让我们在“明月”的带领下,去关心“明朝的事儿”吧!
采访手记
时下,网络写手是草根文学的推动者,很多时候他们带给人的印象就是桀骜不驯,而今日的“明月”正是此类人群的代表,他虽然有着自己的才情,聪明睿智,但是却非常自我,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回答问题时也仅仅是三言两语。就连很多“明矾”兴高采烈地找他签名时,他都只是埋头签字,不和大家做更多的交流,很冷、很酷、很个性。
其实最初网友们在博客上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的文章时,并不知道“明月”是谁,因为他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也很少去书店做签售,给人的印象就是神秘再神秘,而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终于体会到了这点,他从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工作单位,也不愿意透露自己的生活,就连他都声称自己是“异类”。正如同事所言,“不个性的人就写不出来那样个性的书”,细细想想,还真是这个道理。
本报记者 孙轶琼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