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昨天,龚古尔奖将一位阿富汗难民送上了名望的巅峰——流亡法国的阿富汗作家阿提克·拉希米(Atiq Rahimi)以讲述被压迫女性终获心灵自由的小说《有耐心的石头》赢得大奖。
昨天,龚古尔奖将一位阿富汗难民送上了名望的巅峰——流亡法国的阿富汗作家阿提克·拉希米(Atiq Rahimi)以讲述被压迫女性终获心灵自由的小说《有耐心的石头》赢得大奖。
1962年,拉希米生于喀布尔,1980年代逃离祖国,先到巴基斯坦,后获法国容留,以难民身份入读索邦,学电影。
“此书品质非凡。”评委会主席埃德蒙·夏尔-鲁女士说,《有耐心的石头》描述的苦难令人动容,有悲剧般的冷静,却并非惨到不忍阅读,她尤其欣赏书中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及其社会意义。书名“SynguéSabour”乃波斯语,出自民间故事,讲一块黑石专门听伤心人倾诉,像海绵一样吸走他们的悲苦,还以继续忍受生活的耐心。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一位阿富汗(尽管书中没有明确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妇女在乱世、婚姻和宗法这三座大山的重压下,谋求自我解放的苦难历程。在战争中,她丈夫被子弹射中颈椎,不仅全瘫,而且终年昏迷不醒,如同一块会呼吸的石头,躺在家中。苦命的妻子坐在他身边,絮絮叨叨,根本不知道丈夫是否听得见——丈夫能动时她可不敢这样对他讲话,否则会被打个半死。她一口气讲了150页,丈夫仍然像块有耐心的石头,她越说胆子越大,终于道出了尘封多年的一个重大秘密。
拉希米足够幸运,第一部法语小说就为他带来了法语文学的最高荣誉。他原以波斯语写作,这是阿富汗的多种民族语言之一。《有耐心的石头》是他的第一部法语小说,事出2002年,塔利班政权垮台后,他首次重返祖国。“一旦我找到自己的根,我就很难继续用波斯语写作了。”拉希米说,“回来后,我想去表现更重大的问题——禁忌,阿富汗人的秘密,但我的母语不允许我这样做。”
“法语给了我一片自由的天地。”他说。拉希米很小就被送入喀布尔的法语学校就读,1973年,查希尔国王被政变推翻,父亲被迫带全家流亡印度。1979年,前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全家返回喀布尔,拉希米上大学,读法国文学。此后,由于严苛的政治和思想环境,加上即将到来的四年强制兵役,他选择了出逃。到法国后他开始用母语写自己的故事。2000年,他的《土与尘》出版,此书原以波斯语写成,后由他人译成法语。四年后,拉希米把它搬上了银幕,带它参加了戛纳电影节,后来在桑给巴尔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最佳剧情片的金帆船奖。
◇ 观察
巴黎大步重返“世界文学”之都
去年春天,44位作家以《为了法语“世界文学”》为题,在《世界报》联合签发长篇宣言,呼吁将法语从法国解放出来,使法语文学转变为用法语写作的“世界文学”。
一年后,解放运动似乎初见成效,至少从11月10日颁出的两大文学奖——龚古尔奖和雷诺多奖来看,确实如此。前者将大奖颁给了流亡法国的阿富汗作家阿提克·拉希米,后者虽经历艰苦卓绝的11轮投票才尘埃落定,但最后同样选择了一位外国流亡者——几内亚作家蒂耶诺·蒙内内博。
蒙内内博的获奖作品小说《卡赫尔之王》,讲述在10世纪末的西非,法国冒险家艾梅·维克托·奥利维耶寻求部落首领信任,建立地上王国的传奇。其本人的故事也颇传奇,他生于1947年,1969年,因为躲避塞库·图雷的独裁统治出逃,徒步到塞内加尔,1973年到了法国,六年后出版了自己的小说。
法语文学的开放并非始自上述那篇“解放宣言”,在2006年法国文学颁奖季开出的七项主要书奖中,已有多达五项被非法裔作家们获得,但今年拉希米和蒙内内博的获奖,无疑证明了法语“世界文学”的道路越走越宽。
法语在全球范围内对抗英语的长期斗争显然是失败的,它且战且退,到头来唯求坚守本国以自保。“法国文学一旦越出自己的边界,它便自行瓦解了,因为只有塞纳河两岸的人读它。”马班库表示。他曾以《豪猪回忆录》获得了2006年的雷诺多奖。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巴黎一度是当仁不让的“世界文学之都”,即便到了战后,这里的左翼氛围也吸引了大量不满资本主义制度的文学青年客居。然而,随着英语统治世界的步伐大大加快,法语势衰,巴黎没落的状况便越发明显,现在人们提及世界文学之都,更多说的还是纽约。巴黎有回复往昔的雄心,巴黎正在回来的路上前进。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