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错了时辰
◆董鸿毅
东宫太后慈安于光绪七年(1881)三月初十戌时猝然去世,年仅四十五岁。《说慈禧》138页《慈安之死》中,介绍慈安的后事安排:十一日天明,守候宫中的大臣瞻仰慈安遗容。同时,慈禧已经为慈安准备好了一个很大的金匮。“未正二刻(中午12时左右),大殓,也就是将慈安入棺。”
“未正二刻”是14时30分,而不是“中午12时左右”。
中国古代以十二地支表示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子时是前一天的23时到第二天的1时,丑时是1-3时,寅时是3-5时,卯时是5-7时,辰时是7-9时,巳时是9-11时,午时是11-13时,未时是13-15时,申时是15-17时,酉时是17-19时,戌时是19-21时,亥时是21-23时。
每个时辰都有“初”“正”之分。“初”指时辰的起点,如“子初”指23时;“正”指时辰的正中,如“子正”指24时。每个时辰又可分为八刻,前面四刻为上四刻,后面四刻为下四刻。这样每一刻就相当于现代的15分钟。
未时指13时到15时,因此,“未初”指13时,“未正”指14时,“未正二刻”则是14时30分。
“公车上书”不是《公车上书》
◆杨 光
隋教授在《说慈禧》一书第194页写道:“光绪二十年(1894)是会考年”,适逢甲午惨败,“康有为等人联合十八省举人联名共上一书,向清廷提出强烈要求。这就是长达一万八千字的《公车上书》”。隋教授在书中还强调说:“《公车上书》情词慷慨,气势磅礴,极言救时之方,详陈自强之道,引经据典,可以说是当时爱国知识分子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一篇宣言书。”
长达一万八千字的,是康有为写的《上皇帝书》。“公车上书”并不是一篇宣言书,而是一次运动。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派李鸿章于1895年4月赴日本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反对。5月2日,康有为写成《上皇帝书》,联合十八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共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提出了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这次应试举人的爱国之举,史称“公车上书”。“公车”,官车。汉代举孝廉曾以公家车马接送,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另外,“光绪二十年(1894)是会考年”的年代有误。明清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各省的举人皆可应考。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光绪二十年(1894)是甲午年,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这一年。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乙未年,会试是在这年举行的。签订《马关条约》也是在这一年,“公车上书”也是在这一年,而不是1894年。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