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著名作家贾平凹。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
资料图: 著名作家贾平凹。 中新社发 王丽南 摄
|
4
(小说艺术)
总体看,我们的小说不如欧洲
我们没有学来这种关注人类大局的思维,而往往滑向太世俗平庸,或太刻意、太生硬,产生造作。我举个例子,邓小平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话很朴素,本质,如果我也说这话,听起来就荒唐滑稽了。
记者:一路看下来,从商州系列到《秦腔》、《高兴》,你的创作从早期、前期的清新、唯美(即使是奇风异俗也有令人向往之感),转向矛盾混杂的叙事和审美,《废都》之后,性描写几乎没有了,但着墨于脏、畸、丑的地方多了起来。这种转变是怎么产生的?这和你的思想变化又有什么样的联系?———你在很多场合说你是个悲观的人。
贾平凹:前几天一位学者也在问我同样的话,他是在向一些搞文学评论的人说,要研究贾平凹二点:一是他有老鼠般的敏感,往往能把握社会动态,有前瞻性,这是怎么具有的?二是他怎样由清纯到混沌,由一河清水到一个酱缸的?他这话让我也很吃惊。我也无法说清呀,这可能是这个时代把我变成这样的,我也不自觉,随着时代一步步走了过来吧。
记者:你曾经说过自己的创作生涯可以这样划分:长篇小说《浮躁》以前是一个阶段,从《浮躁》以后一直到长篇小说《高老庄》又是一个阶段,《高老庄》以后又不一样了。为什么把这两篇长篇小说作为转折点?这句话是你2003年说的,之后又陆续创作了《秦腔》、《高兴》等作品,算不算新的转折,为什么?
贾平凹:我现在还是这么划分。《浮躁》前是一种文学观,《浮躁》后是文学观念变了。《高老庄》是《秦腔》的前奏吧。长篇最能充分表现你的观念和生活,从《高老庄》后在作品的观念上和写法上我开始做我的一些实验,虽然这实验并不如意,但我应该是自觉的,有意为之的。
记者:欧洲应该是小说的中心,中国文学传统和欧洲文学传统有完全不一样的价值规则,你怎么看待这两者的不同?如果硬要比较,你觉得当代中国小说和你看到的外国小说相比如何?
贾平凹:各有长短。总体看,我们的小说不如人家。我们关注的思考的东西和人家还是不一样,这也不可能一样。现在好多作家都学西方小说的写法,但我们借鉴他们的应该是思维,是人类的大局,是人本身的问题,是作品的开阔度和深度吧。我们没有学来这种关注人类大局的思维,而往往滑向太世俗平庸,或太刻意、太生硬,产生造作。我举个例子,邓小平说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话很朴素、本质,如果我也说这话,听起来就荒唐滑稽了。
记者:你说现在是题材来找你,而不是你找题材,你的写作需要承担一定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你觉得它对你的写作意味着什么?
贾平凹:现在好多人在说:写作有野心。我的理解,是不是说有使命感?以我的意思,每个作家,开始写作都是凭兴趣,写到一定程度,就有了责任感,再写下去,就应该思考你写作的意义了。
记者:你说你最好的作品至今没有写出来,在你心里,有没有勾勒过它的样子?
贾平凹:我老觉得我没写什么,可弄到一定声名,我感觉好像做梦,不真实。我写了什么呢,什么也不是呀。我常常冲动着去写,但就是写出来都不满意呀。想时想得好激动,一写起来,感到力不从心,可能自己才力太不够。
5
(内心生活)
反正就这样活着,有时很快活,有时很痛苦
我毛病很多,但可以说是善良的、能包容的,这是长期生活中养成的,因为不善于进攻,人世又如此复杂凶险,生活中就伏小伏低吧。而写作是我个人的事,内心的事,可以张扬。
记者:你习惯在稿纸背面写作,因为你觉得格子会禁锢了你,但在生活中,你又特别守时而严谨。你觉得自己内心是个什么样的人?
贾平凹:柳青说过,他如一个担着鸡蛋筐过集市,不怕撞到人就怕别人撞。我也是这样。我毛病很多,但可以说是善良的、能包容的,这是长期生活中养成的,因为不善于进攻,人世又如此复杂凶险,生活中就伏小伏低吧。而写作是我个人的事,内心的事,可以张扬。
记者:你一直说你骨子里是个农民,但你爱书画、好收藏,更像一位名士。名士与农民、自信与自卑、严谨与自由、木讷与灵动,你身上有很多矛盾性的存在……
贾平凹:我的好处是能坐下来,静定思游。别的我没留意过,到底是个什么人,我不知道,反正就这样活着,有时很快活,有时很痛苦。
记者:对作协主席这个头衔,中国的文学爱好者有很复杂的感觉。先有80后加入中国作协,然后又有韩寒说当作协主席的第一件事就是解散作协,最近30省的作协主席在网上小说PK。作为新当选的陕西省作协主席,你怎么看待官员和写作的关系,你致力于让作协承担什么样的角色?
贾平凹:一个省的作协主席算什么呀,我把这个看得很轻,我只觉得我是个作家,让我当,也就当了。说实话,当了就有所担当,服务性的工作太多了,也费了我相当的精力。说这话并不是矫情。不在其中不知其中的滋味。一个家庭,掌柜的有他的苦头。如果一个作家当了一个省的作协主席,觉得荣光了、有权了,其实有什么权?让他不写或少写作品那是很难受的。既然当了,就要多联络、服务,这也是做人的责任吧。
6
(茅盾文学奖)
现在的文学生态环境是几十年来最好的
得奖的事就不谈了,它是可遇不可求的。能获奖当然好,可以给你信心和加油,获不上奖也就更能踏实下来做自己的事。
记者:《秦腔》反响强烈,仅评论集就40多万字,且先后获得过六项较重要的奖,前不久又获得茅盾文学奖。对于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体制的变化你应该是最有体会的。从你的角度看,这种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自由度扩大的同时,会不会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
贾平凹:确实有体会呀!可以说,现在的文学生态环境是几十年来最好的。现在写作容易,出书容易,尤其在网上,什么话都可以说了,什么文章都可以写了。记得《废都》获奖时,孙见喜和穆涛拟写个消息稿子,写了几遍都不满意,多年来新闻界见“废都”二字如见大敌,至少是拒不宣传,最多是避之不及,明哲保身,谁肯发表呢?费尽心力将小稿写出,最后成文———据11月3日法国巴黎消息:“中国作家贾平凹的一部长篇小说(《废都》)荣获‘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这是贾平凹继一九八八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之后又一次获得重要的国际文学奖。”之所以在稿子中将《废都》写入括号内,即担心有的报纸不敢使名字出现,便可以删去括号而不影响原文。后来,报纸上刊出此文稿时,果然均删去了《废都》二字。只有《中华读书报》在刊登1997年法国各文学大奖的获奖书目和作家介绍中,提到了《废都》,虽然别的书和作家详细介绍,说到《废都》只一句,但这却是国家级报纸第一次披露了获奖的书名《废都》。
但国外有个大作家说过,艺术生于限制,毁于自由。他的话当然和我们所说的自由还不一样,可也从中能体会出艺术不是随意的东西。一部好的作品出现,往往是不会写的人觉得他也能写的,而写的人又觉得不会写了。
记者:得了这么多奖,您对文学奖和诺贝尔奖是怎么看的?
贾平凹:得奖的事就不谈了,它是可遇不可求的。能获奖当然好,可以给你信心和加油,获不上奖也就更能踏实下来做自己的事,关键是自己能否写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咱保持平静的心态,得不上继续写,得了奖,也继续写。至于国内的奖和国外的奖有什么不同,我没有什么意见。他们是不是真正理解了我的作品,我也不知道,因为咱不懂外语,他们读我的作品也不是中文,而是翻译的外国文字。
记者:您说下一部作品想写文化大革命,不知现在准备得怎么样了?
贾平凹:正在做一切准备哩。 (本报记者蒲荔子)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