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孔德成先生(前中)。 中新社发 王国安 摄
|
资料图:孔德成先生(前中)。 中新社发 王国安 摄
|
“孔德成去世,我很难过,也很遗憾,遗憾的是自从重庆一别,60多年来没有再直接与他见一面。”孔子第76代孙、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谈到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去世,非常难过。
10月28日,孔子第77代嫡长孙、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在台北逝世。作为与孔德成关系密切的“孔八府”嫡系传人,孔令仁在接受本报专访时透露,孔德成生前曾表达过落叶归根的强烈愿望。
上海初见“小圣人”“衍圣公”叫我小姑姑
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是孔裔近支76代孙,亦即颇有名气的“孔八府的小姐”。生于1924年的孔令仁比孔德成小4岁,小时候,孔令仁随父母迁移而在济南、曲阜、南京、上海等地生活,与孔德成见面的机会不多。
但孔令仁一家与孔德成的关系颇为密切,“作为‘衍圣公’,孔德成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基本是在曲阜居住,曲阜消息比较闭塞,而我的父亲长期在南京、上海等地工作,孔德成常请我父亲替他办一些事情,两家一直保持着重要的联系,后来有人称我们‘孔八府’是孔府的京沪办事处。”孔令仁回忆说。
孔德成出生时,孔府内集中了多位孔裔近支的老太太监产,孔令仁的祖母就是监产人之一。1935年,孔德成去南京任“至圣先师奉祀官”。举行典礼后,专程到孔令仁家给孔令仁的祖母请安。
孔令仁第一次见到孔德成是在上海,当时孔令仁上小学,孔德成到家里拜访,与孔令仁的父亲谈事情,孩子们被要求回避。孔令仁姐妹对孔德成非常好奇,因为作为嫡长孙,孔德成被认为是承袭着圣人孔子的神圣血脉。等孔德成与孔令仁的父亲议事完毕与孩子们见面时,孔令仁姐妹好奇地叫孔德成“小圣人,小圣人”,孔德成则对比自己年龄小但辈分高的孔令仁姐妹恭恭敬敬,说“给小姑姑请安”。
1943年,孔令仁的大哥在重庆举行婚礼,孔祥熙担任证婚人,当时住在重庆奉祀官府的孔德成,在这次婚礼中担当了类似总接待的角色,热情地忙前忙后,接待客人。随后,孔令仁去西南联大上学,与孔德成的接触就很少了。
孔令仁赴美带礼品件件礼品含深意
孔德成去台湾后,孔令仁一家与其关系密切的,是住在美国的孔令仁大姐孔令和。孔德成的长女孔维鄂在美国结婚,孔令和是以娘家人身份为其操办的。
在重庆一别40多年后,孔令仁有了与孔德成间接联系的机会。1985年4月,孔令仁以著名学者的身份访问美国,这时,她不但是山东大学的知名教授,还是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临行前,政协、统战、曲阜方面和孔令仁本人,都准备了一些礼品,准备由孔令仁在美国的姐姐孔令和,带给在台湾的孔德成。
时隔20多年后,孔令仁仍然记得带给孔德成的那些礼品,因为这些礼品每个都暗含深意,“包括用孔林里的树木做的楷木孔子像、如意,以及用尼山的石头做的尼山砚,这些都是具有家乡曲阜象征意义的物品。”孔令仁说。
同时带去的还有两方印,也别有深意。这两方印,其中一方为“孔德成”,另外一方是“达生”,是著名工艺美术家石可教授专门制成,让孔令仁转交孔德成的。
孔令仁介绍说,孔德成和石可是同学,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们共同师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学习金石书画、版本目录之学。石可后来发现,自己的书中盖有“孔德成”、“达生”字样,但找不到相应的印,于是专门为孔德成篆刻了这两方印,这是他们青少年时期共同学习的回忆。
同时带去的还有新印刷的线装本《论语》、一副拐杖,“曲阜方面还想给他带去一些家乡的枣煎饼、牛心柿子等特产,因为路途遥远不好保存,只好作罢,我把这些东西都写了个名录,通过我大姐令和一同转交。”孔令仁说。
谈家乡孔德成流泪:谁不想叶落归根啊
孔令仁带的这些礼品,很快通过孔令和转交给孔德成。这些带着曲阜家族和家乡信息的礼品,对孔德成的触动很大。孔令仁说:“令和大姐把我带过去的这些礼品一一展示给孔德成看,孔德成一件一件地仔细看,说令仁姑姑不简单啊,非常感谢。”
以往孔令和去台湾看孔德成,孔德成总给她念叨,“也不知道现在曲阜怎么样了,也不知道我的家怎么样了。”孔令和就把孔令仁带过去的一些照片给他看,说明三孔保护得很好,其中还有孔令仁坐在孔府中当年孔德成结婚的床上的照片。这些照片,让孔德成很是欣慰。
这些带有各种信息的礼品,让孔德成敞开心扉,他对孔令和说:“这么多年了,家乡仍然没有忘记我,真想念他们啊,谁不想叶落归根啊?”
孔令和试探着说:“那你就不能考虑回去一趟吗?先到美国,然后再回曲阜也可以啊。”
听到这句话,孔德成泪流满面,沉默良久,他说:“姑姑,很难啊。”孔德成显然有很多苦衷。
过了一段时间,孔德成将自己手书的一对条幅,通过孔令和转赠给孔令仁,条幅的内容是:令仁大姑赐正:户牖观天地,山川足古今。侄德成敬书。
孔令仁将这对条幅裱了起来,和家里的孔子像一起挂在家里的客厅里。 摄影 刘军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