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文化可以表达人类最丰富的想像力。”如今,中国“神七”顺利飞天,科幻文化的发展却相对滞后。近日的一项调查显示(1079人参与),66.7%的人认为中国科幻文化与航天大国地位不般配,57.6%的人认为中国既要有飞天的航天员也要有世界级科幻大师。57.6%的人呼唤本土科幻大师。遗憾的是,中国不仅缺乏科幻大师,甚至连一支像样的作者队伍都没有,科普、科幻期刊同样聊胜于无。(2008-10-16中青报)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从《罗马帝国衰亡史》吸收灵感而创作出的不朽科幻巨著《基地三部区》,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而这部不朽的巨著也是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年轻时最钟爱的作品,正是这部作品引领他走上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科幻这种非凡的想像力,既可以穿透时空,洞察未来,也可以贯穿不同的知识领域,由此及彼。她总是以“原创”、“出新”、“出奇”,打破常规和一切框框的束缚,以崭新的视界为人类提供认识自然世界和生命奥秘的钥匙。许许多多的预言和童话由此一步步变成现实。科幻是高科技时代的文化语言,它对于人的心理影响乃至于智力的开拓几乎是终生的。虽然已经工作20多年了,北京的马女士仍清晰地记得少年时读的法国作家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它使少年的我看到人类未曾想像的世界。孤独的尼莫船长的旅行给人面对人生挫折的勇气,还有那些超越时间的幻想至今仍影响着我,让我身处大都市仍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向往,我至今仍梦想着自己能像鱼儿一样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但调查发现,84.0%的人印象最深刻的科幻作品来自外国。66.7%的人觉得中国的科幻文化在世界上排名靠后。
何以如此?笔者以为最为根本的是,应试教育体制本身正是扼杀想像力的杀手。现在的教育方式,限制了科幻作家的产生。尤其是文理分科,造成想写科幻的因为不懂科学写不了,而懂科学的又大多写不好小说。在国外,多数成功作家都是从大学或中学时代开始科幻创作的,在成年期再进入这个领域的成功作家并不多。
种种禁忌也束缚了中国人想像力的无穷发挥。中国自己的科幻文化体现着中国式思考,渗透着中国式的价值观,自然受着中国式的规制。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认为,发展我们的科幻文化不仅对培养下一代的想像力有好处,对传承中国文化也十分必要。但是,并非相关人士所认为的,中国强大了中国科幻注定会发展起来。虽然我们有非常庞大的读者群,我们有科技强国的方针,国家重视科技,重视科学,重视创造力,但中国的科幻发展仍然未可乐观。如果不改革现行的教育体制,如果科幻作者仍然没有充分想象的自由空间,所谓中国强大了中国科幻注定会发展起来,仍将是一厢情愿。
(刘效仁)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