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重庆出版集团在北京举行《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首发会。该书作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著名主讲人王立群现场谈项羽。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1月24日,重庆出版集团在北京举行《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首发会。该书作者、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著名主讲人王立群现场谈项羽。 中新社发 盛佳鹏 摄
|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在西安市临潼区参加“秦文化旅游高端论坛”期间,在演讲中,点点滴滴透露出了他当年入选《百家讲坛》的内幕,也透露了成为《百家讲坛》主讲人后带给他的影响。
入选《百家讲坛》很幸运
在讲座中,王立群发表了“人才是弱势群体”的观点,谈到才学与机遇的问题,他说:“我能入选《百家讲坛》,差点错过了机遇,也很幸运地抓住了机遇”。据王立群讲,2005年12月21日,央视《百家讲坛》摄制组到河南选拔主讲人,选择了他所在的大学,张贴海报公开选拔,谁都可以登台竞选,像今天的“超女”选拔一样,进行“海选”,这首先给了他机会。但摄制组到达的前一天,他到北京开会与这个机会“擦肩而过”。摄制组“海选”了两天没有选拔到合适的人选,从分院推荐的两名教师中看到他没有来,询问校长,校长回答:“王立群,我不认识。听分院的领导说他课讲得好。”这是个机会,又不是个机会。摄制组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给他打了电话,他赶回了河南,又来了机会。当天坐了一夜火车,晕乎乎地走上讲台,对着摄像机开讲,临时选择讲《鸿门宴》。“录了半个小时,就让我回家了。当时,我也不知道后来我会入选。真正入选了,我推测入选的原因,感觉到主要是三条:第一,我平常的讲课风格暗合了《百家讲坛》的设定要求。第二,《鸿门宴》我讲过上百遍,倒背如流。如果说还有第三,就是他们还没有发现比我更合适的人选。”王立群表示,在他入选《百家讲坛》的过程中,可以说充满了玄机。
担当主讲人的“烦恼”
“登上有一定高度、有一定宽度的平台是艰难的,站稳这个平台更不容易。”王立群表示,自从登上《百家讲坛》的讲台,他每天就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在《百家讲坛》三年,他每日服用的安眠药剂量也在逐年增加,“2006年是1片,2007年变成2片,到今年,2片不管用了,要3片才能入睡。”
“《百家讲坛》一再重申选择主讲人的标准:学养,口才,亲和力。”他不乏幽默地说:“当然,央视选拔《百家讲坛》主讲人,对形象有两个要求,一要老,二要丑。《百家讲坛》不是一个学术讲坛,而是一个普及传统文化的讲台。主讲人就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梯子、桥梁。”
王立群披露,央视《百家讲坛》每集讲课播出时间是34分钟,每集毛片录制时间不得低于38分钟,不得长于60分钟。他一般按录制38分钟准备,不愿给剪片子的添麻烦。由于语速不同,有人准备四五千字,有人准备八九千字,他每集讲8000字。《百家讲坛》对主讲人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可以冠名的,如《易中天品三国》,另一个不冠名。在《百家讲坛》能够存活到三年以上的目前只有阎崇年、易中天、于丹和他四人。
“我和易中天是两个‘二百五’,都是老花眼。节目的要求不允许戴眼镜,这样,我在节目现场只能看清宋体一号字。为了方便和节省纸张,我每期节目只能列一个简单的提纲,或者将需要讲的内容全部记下来。按照我的语速,每集需要准备8000字的内容。录制的时候,只能看最后浓缩成一份1000字左右的提纲。”
王立群发出人生感悟:“每一位主讲人登上讲坛都是偶然的,走下讲坛都是必然的,毕竟长江后浪推前浪。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更多的受众爱看爱听,就是每位主讲人必须考虑的事情。”
本报记者赵福生
王立群,1945年3月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至今。现为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顾问、中国《文选》研究会副会长。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