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穿越将近400年历史后,古典芭蕾正在优雅地死去。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赖德·安德松对此很激动:“我不相信。芭蕾永远会有观众,几十年上百年后,还是有人会来观看《天鹅湖》。”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有着辉煌的历史,早在1609年,它就有了演出纪录。
桑波·基韦莱却不以为然:“芭蕾如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这门艺术就意味着死亡。”桑波·基韦莱也是一位艺术总监,他所在的芬兰国家芭蕾舞团却只有90年的历史。
昨天,第10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芭蕾大师论坛在上海芭蕾舞团举行。10个世界知名芭蕾舞团的艺术总监在此谈风论雨,明里暗里,针锋相对。然而,古老芭蕾能否接通现代,却是谁都无法回避的话题。
芭蕾是否红颜老去
芭蕾艺术孕育在意大利,诞生在十七世纪后期路易十四的法国宫廷,十八世纪在法国日臻完美,到十九世纪末期,在俄罗斯进入最繁荣的时期。之后,芭蕾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都努力发展的一种艺术形式。
然而,跟歌剧、交响乐等其他古典艺术一样,美丽的芭蕾也面临观众老化的尴尬境遇。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一项调查显示,从2002年起,古典艺术的票房不断下滑,观众的平均年龄已达60岁,并呈一年增加1岁的趋势。芭蕾,尤其是古典芭蕾,似乎不得不面对红颜老去的不堪命运。
世界各大芭蕾舞团无不在寻找出路。荷兰国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特德·布兰德在《对话即是道路》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在过去的10年里,当代芭蕾舞者与经典芭蕾舞者不再老死不相往来,而是经常一起跳舞,加强彼此的合作。唯有携手,才能找到出路。”
德国斯图加特芭蕾舞团则想出“夹饼式”的做法,艺术总监赖德·安德松说:“把浅显的舞蹈放在开场,难度最大、最具艺术性的舞蹈裹在中间,这样,演出最后,即使观众去忙着开车了,也能欣赏到我们最希望他们看到的部分。”
需年轻编导添活力
芭蕾很美,但总给人高高在上和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距离感。智利圣地亚哥芭蕾舞团艺术总监玛希娅·海蒂说:“如果芭蕾作品不能让观众全情投入,让他(她)为之悲、为之喜,产生共鸣,这样的作品就没有价值。”玛希娅·海蒂认为,芭蕾艺术家要在2个多小时的演出后,“让观众的想法跟进剧场前的想法截然不同,各有收获,这才是成功的。”
而要让观众有收获,光靠演员是不行的。玛希娅·海蒂认为,这得依靠编导。编导为她度身定制了芭蕾舞剧《茶花女》,让她从此有了精彩的生命。玛希娅·海蒂呼吁:“给年轻的编导们机会吧,让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的作品,或许青涩,或许失败,但只有放手让他们去尝试,古老的芭蕾才能焕发青春,充满活力。”
仅有经典是不够的
上海有芭蕾的知音,不过,上海观众大多只对《天鹅湖》情有独钟。每年年末,申城各大剧院“天鹅纷飞”,十几部来自全球各地的《天鹅湖》在这座城市轮番上演。
提起中国的民族芭蕾,人们能想到的往往只有上海的《白毛女》,中央芭蕾舞团的《红色娘子军》,再往后也就一部张艺谋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1979年才建团的上海芭蕾舞团,一直在尝试用芭蕾这门西方艺术表现中国的题材。然而,演得最多的还是《白毛女》,这部民族舞剧在世界各地已经演了1500场。
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也明白,仅有《天鹅湖》,仅有《白毛女》,那是不够的。上海芭蕾舞团尝试着把曹禺的《雷雨》改编成芭蕾,把鲁迅的《阿Q》也改成芭蕾,这两年还排演了《梁祝》、《花样年华》等。在《花样年华》里,女演员要穿上旗袍跳芭蕾。辛丽丽转身问身后的芭蕾大师们:“穿上旗袍,能跳芭蕾吗?”芭蕾大师们面面相觑。这是丹麦皇家芭蕾舞团艺术总监弗兰克·安德森无需考虑的问题。然而,辛丽丽却必须面对。因为,芭蕾来到中国已有80余年,它要生存、发展,则必须低下高昂的头颅,与现代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对接。
(张裕)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