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暴力”愈演愈烈 文化名人该如何“防暴”
2008年10月15日 07:03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2008年10月11日,第八届北京图书节在地坛公园举行,百家讲坛学者阎崇年专门来到地坛图书节与广大读者交流清史。由于阎崇年无锡签售遭遇“耳光”事件,为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主办方请来多名头戴钢盔的保安在现场维持秩序。 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因有阎崇年无锡遇袭的前车之鉴,露脸的文化名人们近日纷纷提高了“安保级别”。为了确保于丹在北京地坛公园签售的安全,有关部门就出动了头戴钢盔,身着迷彩服的贴身警卫。而为新作《小时代》签售的郭敬明,背后也有一位须臾不离的保镖。
签售对作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互动交流机会,如今却搞得草木皆兵,无论读者还是业内人士,都不由感叹:“学术暴力”该停一停了。
从去年一位打着“孔子很生气”旗号的抗议者在《于丹〈庄子〉心得》的签售活动中大出风头,到易中天与《水煮三国》作者成君忆的“口水战”;从北师大的季教授因自己的学术成果被学者批评而通过博客恶语相加,再到阎崇年签售中遭年轻男子辱骂掌掴,“学术暴力”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学术暴力”之所以从恶语相向,发展到今天的肢体冲突,出手伤人者自应该受到谴责和制裁,但学术界和“学术明星”们似也有值得反思之处。
随着百家讲坛、世纪大讲堂等电视节目的播出,严肃的学术讲座“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对于繁荣学术,弘扬文化,开启民智,本是件大好事。但是由于当前学术道德有所缺失,正常的学术批评日渐稀缺,加之被媒体捧红了的文化名人掌握着话语权,很容易出现“一捧就笑、一骂就跳”的状态,也就难免成为众矢之的。
据说,袭击者曾向阎崇年提出过自己对他某些观点的不满,均未得到回应。而今年3月饱受网友“口诛笔伐”的百度“阎崇年帖吧”也正式关闭,这使得学者和读者的沟通渠道断绝,意见表达最后发展成了一种暴力。
现代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各种观点能够在同一个平台自由地呈现,平等地讨论,从而接受公众的批评。随着传播渠道的发展和思想解放空间的开放,我国目前学术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学术方面有争议,本无可厚非,相互争论反而有利于促进学术的繁荣。若学者的一家之言被媒体强势包装成一种铺天盖地的灌输,就很容易激起话语弱势方过分的文化焦虑和非理性抗争。当然我们不可能指望所有人都能有足够的学术地位和声望登上百家讲坛,但至少不能让大众只听到一种压倒一切的声音。
所以,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集体“防暴”事件,不应视为只是一次娱乐事件或治安事件,而更应该看做一起文化事件。当“阎崇年被打”被六成多网友解读为一次学术压抑的喷发,施暴者被奉为挑战权威的叛逆英雄时,应该深刻反思的就不仅仅是文化界和学术界了。
对于愈演愈烈的“学术暴力”事件,冲突双方之间都应该采取包容和自省的心态来化解,任何对于暴力的合理化解释都会对社会造成伤害。当下,培养严谨务实的学术环境和公平畅通的传播环境,让持有反对意见的人有更丰富、更广泛的发言平台,使更多的观点可以理性地正面交锋,这也许才是文化名人“防暴”的有效途径。(苏显龙)
【编辑:张明】
相 关 报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