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上海举行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文学话题”研讨会上,数十位来自全国的作家、学者对当下文学现状发表见解。记者在现场,感觉到与会作家、评论家的悲观态度:“每年出版的1200多部长篇小说中,有一半多‘造纸’后迅速变成了垃圾”,“互联网写作时代,已经不再要求和传统的文学分享权利,而是要彻底颠覆文学书写的状态”。即使有与会者认为“30年文学成就与现代文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比现代文学30年高”,但“同时又觉得我们没有自己的家园”,“处在非常矛盾的状态”。
长篇小说:垃圾制造场?
出于编撰《中国新文学大系》的需要,评论家雷达近期把新时期长篇小说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真正能留下并让人不断阅读的并不多。研讨会上,他认为,长篇小说的问题已成为目前文坛的“第一”问题。一方面,它的发展呈现出尤为“繁荣”的景象,“一些杂志都要出一些长篇小说增刊、专刊发行才能上去”。然而,“真正能够和世界对话的没有多少,真正代表我们民族的不多”,“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则以“残酷”数据揭示了长篇小说在当下的尴尬境遇。据他介绍,在每年出版的大概1200部以上的长篇小说中,只有不到一半的数量能够进入市场流通,而“另外一多半,说好听点叫自娱自乐,说不好听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造纸’后迅速变成垃圾的过程”。
近年来长篇小说数量和字数的井喷已是不争的事实,它的物质收益远远高于中短篇小说,但很大部分机械制造的长篇小说,创作者真正花费的精力并不比中短篇小说多。“中国已进入长篇小说的时代,它应该是怎样的,这需要我们深刻反思。”雷达说。
传统文学:读者缺失?
作为出版人,潘凯雄在研讨会上给出的“残酷”数据并不仅是长篇小说一项:现在每年出版的新书已由十年前的13万种增长为24万种,“品种增长,但总的发行量不仅没增长,还略有下降。”全国的文学期刊,绝大部分发行量不会超过5000册。几乎所有的出版社为使其绝大部分的图书发行超过一万册发愁,而大量的图书发行不足一万册。今年上半年图书零售市场的监测数据表明,在前200名的畅销书中,为人所知的文学书只有20种。“我们认可的作家作品,受众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小。”但有另外一组数据又说明:阅读其实没有下降,不仅没有下降,而且是海量的上升。
潘凯雄说,与传统文学阅读急剧下降形成强烈反差的阅读指的是网络文学。评论家张闳在发言中也谈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人都成为写作者。而且在今天,它已不再要求和传统的文学分享权利,而是要彻底颠覆文学书写的状态。但在他看来,这样一种状态正是作家曾经最原初的动力,就是文学书写权利的民主化,这是最终的目标。“这当然会给写作者带来冲击,但如果对这个状态产生恐惧,我认为这是作家叶公好龙的表现。”
作家:丧家之犬?
在评论家施战军看来,当下文学缺少对人心的真正柔软的触摸和描摹。他认为,30年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坚硬,这造成作家抵抗心理也越来越强。这样的反抗使得文学文本或文学的表达出现更加生硬的状态,“过于对立,过于直接。”而生硬的表达有时掩盖了作家的内心,也就是受众可能感受到的柔软。“无论生活如何坚硬,文学应该使人类得到抚慰。而现在很难触摸到作家对于人心软的体察。”在这个意义上,他认为,30年文学的质量还值得怀疑。
作家叶兆言则对30年文学的成就表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应该比现代文学的30年高。”但他仍用“丧家之犬”来形容当下作家的处境。在他看来,作家现在确实处于找不到家的境遇中,“这个家就是精神家园”;但他同时说,丧家犬是永远念家的,所以也不会放弃寻找家园的感觉。
作家阎连科的发言多少有些“悲壮”。“丧家之犬、作品没人看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他认为,今天的作家到了必须我行我素、一意孤行的时候。“文学到现在就像恐龙蛋一样,恐龙蛋非常珍贵,尽管有好有坏,但是有品质的。”所以,要有一种信念:为理想奋斗,为理想而战。
(陈竞)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