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文学院9日宣布,法国著名作家克莱齐奥获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克莱齐奥是当今法国文坛最知名作家之一,法国文学评论杂志《读书》1994年将他评为在世最伟大法语作家。
克莱齐奥经历丰富,足迹遍布世界,他的作品也体现出浓郁异域风情,但正如瑞典文学院的公报所说,他在关注“主流文明之外的人类”同时,还刻画了人性中为文明隐匿的暗流汹涌。
-足迹遍异域
克莱齐奥在法国出生、用法语写作。不过他写的不光是法国。在他笔下,有非洲、美洲,有陆地、海洋,甚至还有不知名之处和莫须有之国。瑞典文学院在公报中形容他的作品为“新的旅程、诗意的冒险和感官的狂喜”,称赞作者探索了“主流文明之外的人类和为文明隐匿的人性”。
在世界各地长年游历为克莱齐奥的作品提供了浓郁异域风情。他1940年生于法国尼斯,他的家庭与原法国殖民地毛里求斯关系很深。由于他英国出生的父亲在尼日利亚担任英军医生,他和母亲追随前往非洲。正是在前往尼日利亚的旅程中,他开始了文学创作。
克莱齐奥还在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顿、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奥斯汀和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凯克等地执教。克莱齐奥中年之后痴迷于墨西哥土著文明,并于1983年依靠一篇关于墨西哥印第安文明历史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
-“邂逅”诺贝尔
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霍勒斯·恩达尔评论说,克莱齐奥“作为作家,经历了多次转变,在写作中描绘了西方以外的多种文明与生活方式”。
23岁大学毕业那年,克莱齐奥的小说处女作《诉讼笔录》出版,引发关注。这一作品也获得了在法国重要性仅次于龚古尔奖的勒纳多奖。
克莱齐奥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写出了《金鱼》、《流浪的星星》、《少年心事》和《战争》等20多部小说与文集。
文学院公报专门提到了他获得法兰西学院波勒·莫朗奖的小说《沙漠》,称赞这一小说“用北非沙漠一个失落文明的壮美影像,与不受欢迎的移民眼中的欧洲形成强烈反差”。
在写够了异域之后,克莱齐奥中年之后的作品更多转而探索童真世界,以及他自己的家庭历史。
恩达尔说,克莱齐奥得奖,归根到底因为他“是个伟大的作家和叙述者”。
对于获奖,克莱齐奥对瑞典电台说,“这份荣誉让我深受感动”。
-诺贝尔文学奖欧洲味太浓?
在克莱齐奥获奖之前,他的名字就多次为各大媒体在获奖者猜测中提起。美国媒体说,自从1993年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奖之后,就没有美国作家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克莱齐奥获奖之后,美联社评论说,1994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获奖之后,诺贝尔文学奖就变得具有浓厚的欧洲味。
美联社的评论有一定道理,在1994年之后,共有9名欧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中包括去年获奖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其他4名获奖者也与欧洲关系深厚。
对此,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恩达尔说,他认为克莱齐奥获奖不代表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欧洲味太浓。
恩达尔说:“克莱齐奥完全是个世界公民。他每年都在新墨西哥州住一段时间……如果完全从文化角度来看,他的法国味也没那么浓。”
在上月30日的一次访谈中,恩达尔评论美国文学太过“孤立”,甚至到了“无知”的程度,引起美国文坛震动,美国媒体也据此认为美国作家本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基本无望。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王丰丰)
-克莱齐奥主要作品
《诉讼笔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金鱼》(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流浪的星星》(花城出版社,1998)
《少年心事》(漓江出版社,1992)
《战争》(译林出版社,1994)
《乌拉尼亚》(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经冬天穿凉鞋游长城
克莱齐奥:中国文化对我影响深远
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他成长在法国文化中,又受到英美文学的熏陶,他认同罗特雷阿蒙、左拉,也认同斯蒂文森和乔伊斯。文学评论界对他难下结论。在法国文学界,克莱齐奥不属于任何圈子、流派或模式。
“看来我们今年年初给克莱齐奥颁发的是一个准诺贝尔文学奖。”人民文学社副社长陆英勇昨晚笑着说,北京时间昨晚7时,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克莱齐奥,而早在今年1月,推出过克莱齐奥新作《乌拉尼亚》的人民文学社就年度最佳外国小说奖颁给了他。陆英勇说,克莱齐奥今年1月和夫人一起到北京领奖时,在大冬天穿着凉鞋游览了长城。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克莱齐奥称对中国文化有极强的兴趣,并称中国文化对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陆英勇告诉记者,克莱齐奥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对中国文学的了解也非常精深,“我们和他聊天的时候发现,他对中国的唐诗、宋词非常有兴趣。这次到中国,他也特地到长城当一把好汉。”克莱齐奥倒真的是一条好汉,陆英勇说,北京的1月是最冷的,而他发现,68岁的克莱齐奥在北京参观游览时居然穿的是凉鞋。
克莱齐奥在领奖后还发表了准备好的长篇演讲,表达了他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喜爱,据他透露,1967年,中法两国恢复了外交关系,当时他还是一名刚入伍的新兵,于是他申请加入在中法两国交流合作协议框架下的由法国派往中国的第一批年轻人的队伍。他当时说:“我现在还能回忆起我当时的急切心情。”但他的申请没有获得批准,不过他却一直保留了学习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的兴趣,“阅读中国的古典文学,鉴赏中国的京戏和国画对我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克莱齐奥说自己尤其喜欢中国现代小说,比如鲁迅和巴金的小说,特别是老舍的小说。“我发现老舍的小说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据悉,人民文学出版社昨晚在得知克莱齐奥获奖消息之后,已经连夜决定加印《乌拉尼亚》,并开始设计新腰封增加作者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信息,“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法国地理学家在墨西哥勘探地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王国。小说好看故事性强,对中国读者来说也没有任何阅读障碍。”陆英勇还告诉记者,他们将于今日向克莱齐奥发去贺电,“他在中国有一段愉快的行程,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与他保持密切联系,准备陆续推出他的其他作品。另外,我们还计划向克莱齐奥发出邀请,请他再到中国和这里的读者交流文学问题。”
(据成都商报)
相关链接
-诺贝尔文学奖简介
诺贝尔文学奖创立于1901年,它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1833-1896)的遗嘱而设立的。诺贝尔在遗嘱中共设立了五个奖项,文学奖是其中之一。自颁奖以来,已有105人获此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由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组成的评委会评定。评委会在每年9月至次年1月31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诺贝尔文学奖推荐人选。从2月1日开始,评委会开始对所有人选进行筛选。经过资格确认、初选、复选后,9月中旬,评委会开始复会进行决选,确定最终获奖者,然后在10月的一个星期四公布当年的评选结果。
每年12月10日,文学奖颁奖仪式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瑞典国王亲自向文学奖获得者颁发获奖证书、金质奖章和一张巨额支票。
(新华社)
-近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颁发以来已有105人获此奖。以下是2001年至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01年,英国印度裔作家维迪亚达尔·苏拉杰普拉萨德·奈保尔。他的著作将极具洞察力的叙述与不为世俗左右的探索融为一体,鼓励人们从扭曲的历史中探索真相。其主要作品包括《神秘的按摩师》、《抵达之谜》等。
◎2002年,匈牙利的犹太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他的文风与他二战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他曾于1944年被关进德国纳粹集中营。集中营中的生活经历,使他在刻画脆弱个人与野蛮强权之间的对抗上独具匠心。其主要作品包括自传体小说《非劫数》及其两部续篇《惨败》和《为一个未出生的孩子祈祷》等。
◎2003年,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他的作品主要描写种族隔离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其作品一大特色是对所塑造的人物进行非常透彻的心理刻画。他的主要作品包括《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来自国家的心脏》、《耻辱》等。
◎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她的作品具有音乐般的韵律,并擅长以非凡的充满激情的语言揭示社会中存在的陈腐现象,在奥地利享有民族“文学良心”的独特地位。但她的作品因充满强烈的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而经常遭受非议。其主要作品有《我们是骗子,宝贝》、《乐趣》、《遗孤》、《钢琴教师》等。
◎2005年,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其作品往往通过“简单的日常絮叨碎语,揭示隐含其中的跌宕起伏,并闯入被压抑者内心深处封闭的空间”。品特一生创作了很多有影响的戏剧作品,被公认为是20世纪下半叶英国最杰出的剧作家,其经典作品包括《生日晚会》、《看房人》、《背叛》等。
◎2006年,土耳其作家奥尔汉·帕穆克。其作品往往情节曲折,语言简洁而有诗意,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作品为广大普通读者接受的作家。评委会称他的作品“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其经典著作包括《白色城堡》、《黑书》、《新人生》、《我的名字叫红》等。
◎2007年,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奖理由:她用怀疑、热情、构想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其作品如同一部女性经验的史诗。其经典作品包括:《金色笔记》、《暴力的孩子》和《青草在歌唱》等。
(新华社)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