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水滨“干栏式”建筑聚落遗址,为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的海门口遗址,其规模和震撼力在世界上也甚为罕见,为研究中国史前聚落类型提供了宝贵的实例。这是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方面专家经过实地考察和论证,近日在剑川县公开向媒体宣布的。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和剑川县政府组织专业考古人员于今年1月8日开挖,对海门口遗址正式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
海门口遗址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甸南镇剑湖畔。1957年和1978年海门口遗址曾进行两次发掘,但限于当时条件和各种原因,没有产生完整的发掘报告和较为科学的结论。
据考古队领队、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闵锐介绍,此次发掘共安排28个探方,发掘面积1350平方米,探方宽5米,长10米。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了2000多件种类齐全的文物,包括石器、陶器、青铜器、铁器、木器、骨角器和炭化稻、麦、粟等,以及密布各探方的“干栏式”建筑2000多根木桩柱、横木和木构件。
6月17日至19日,云南省文物局和大理州人民政府在剑川县举办了海门口遗址发掘成果论证会。来自北京、湖北、四川、云南等省市的考古、文物保护、历史建筑、旅游规划的专家参加了会议。
专家们认为,海门口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反映了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将有助于中国西南地区史前文化交流的研究。海门口遗址出土的稻、粟、麦等多种农作物遗存,证明了来自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其南界已经延伸到滇西地区;而稻、麦的共存现象,则为重新认识中国古代稻麦复种技术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线索。此外,海门口遗址的文化堆积清晰,延续时间较长,文化遗存丰富,其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从而填补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史前文化谱系的空白。
海门口遗址本次发掘出土的铜器和铸铜石范,以确切的地层关系再次证明了该遗址为云贵高原最早的青铜器时代遗址,滇西地区是云贵高原青铜文化和青铜冶铸技术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很多东西都是第一次看到,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组长黄景略说,此次发现,“有突破性的进展。”
此外,专家们还建议,海门口遗址具备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条件,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要求,申请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推荐参评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
大理州副州长黄永华表示,将从财政方面安排专门的资金,对海门口遗址进行保护。剑川县县委书记刘平坦言,“我们要经过专家的科学规划,才制定具体保护措施”。通讯员 周皓 记者 任维东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