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文化新闻
媒体时评:震毁文物遗迹考验国人文化智慧

2008年06月04日 14:47 来源:山西晚报 发表评论

  5月25日至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赴四川地震灾区,实地调查了文物受损情况。专家组认为,“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境内文物造成了巨大破坏。(6月3日《燕赵都市报》)

  从文化的角度言,历史文物遗迹的价值在于其惟一性,一旦受损,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即刻流失,无法复原。但是,在不可预料的天灾面前,这种人为定义的理想主义是不能成立的。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天灾人祸频繁,加之中国历史人文古迹大都为砖木结构,抗击天灾战火较弱,故而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往往是毁了再建,建了再毁,尽管原生态的文化内涵难免有所流失,但后人挹注的人文属性依然具有纪念意义。

  所以,震灾之后的文物遗迹复建亦当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这种文物遗迹复建的目的,既不能为了商业谋利,也不可归之于象征意义的政绩工程,而应该是具有悲情意味的文化传承。所以,每一座复建的文物遗迹,都不仅仅是灾后重生,而且也应带有纪念碑的深层意涵。当有人倡议在震灾地区建设地震纪念碑、博物馆、哭墙、塑像等形而下的纪念具象的时候,人们不妨将这些情感动议汇聚于震毁文物的复建上,让灾后重生的历史文化作为象征代表,以文化基因延续的方式镌刻这次灾难记忆,岂不更好?生命的消弭与延续,相较于毁而建建而毁的历史文化遗迹言,不过是极其微弱的叹息。这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从宏观文化的参照系上对生命的最好慰安。因为,生命相较于历史文化和自然宇宙而言,毕竟是卑微的过客和配角。

  当然,笔者也不赞同所有震毁的文物都修建如新,成为灾区复兴和旅游招财的文化道具。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譬如李白故居和杜甫草堂,譬如都江堰的安澜索桥等,亦可以以震后原生颓态昭示后人,以让今天和未来的人们记住这场震灾。作为文化的伤口或者说历史的断层,也算是今人留给后人的备忘。人性有弱点,最大的弱点就是淡忘,而淡忘是悲剧复发的引子。所以,让被地震摧残的历史文物遗迹警示后人,不单具有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传袭意义,也激发人类灵感和创造力,破解地球秘密,解决人类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的窘境。(张敬伟)

编辑:朱鹏英】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鍏充簬鎴戜滑銆-About us 銆- 鑱旂郴鎴戜滑銆-骞垮憡鏈嶅姟銆-渚涚ǹ鏈嶅姟銆-銆娉曞緥澹版槑銆-銆鎷涜仒淇℃伅銆-銆缃戠珯鍦板浘銆-銆鐣欒█鍙嶉

鏈綉绔欐墍鍒婅浇淇℃伅锛屼笉浠h〃涓柊绀惧拰涓柊缃戣鐐广 鍒婄敤鏈綉绔欑ǹ浠讹紝鍔$粡涔﹂潰鎺堟潈銆
鏈粡鎺堟潈绂佹杞浇銆佹憳缂栥佸鍒跺強寤虹珛闀滃儚锛岃繚鑰呭皢渚濇硶杩界┒娉曞緥璐d换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