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至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赴四川地震灾区,实地调查了文物受损情况。专家组认为,“5·12”汶川大地震对四川省境内文物造成了巨大破坏。(6月3日《燕赵都市报》)
从文化的角度言,历史文物遗迹的价值在于其惟一性,一旦受损,其蕴含的人文价值即刻流失,无法复原。但是,在不可预料的天灾面前,这种人为定义的理想主义是不能成立的。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天灾人祸频繁,加之中国历史人文古迹大都为砖木结构,抗击天灾战火较弱,故而中国的历史文化遗迹往往是毁了再建,建了再毁,尽管原生态的文化内涵难免有所流失,但后人挹注的人文属性依然具有纪念意义。
所以,震灾之后的文物遗迹复建亦当成为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这种文物遗迹复建的目的,既不能为了商业谋利,也不可归之于象征意义的政绩工程,而应该是具有悲情意味的文化传承。所以,每一座复建的文物遗迹,都不仅仅是灾后重生,而且也应带有纪念碑的深层意涵。当有人倡议在震灾地区建设地震纪念碑、博物馆、哭墙、塑像等形而下的纪念具象的时候,人们不妨将这些情感动议汇聚于震毁文物的复建上,让灾后重生的历史文化作为象征代表,以文化基因延续的方式镌刻这次灾难记忆,岂不更好?生命的消弭与延续,相较于毁而建建而毁的历史文化遗迹言,不过是极其微弱的叹息。这不是对生命的轻视,而是从宏观文化的参照系上对生命的最好慰安。因为,生命相较于历史文化和自然宇宙而言,毕竟是卑微的过客和配角。
当然,笔者也不赞同所有震毁的文物都修建如新,成为灾区复兴和旅游招财的文化道具。有的历史文化遗迹,譬如李白故居和杜甫草堂,譬如都江堰的安澜索桥等,亦可以以震后原生颓态昭示后人,以让今天和未来的人们记住这场震灾。作为文化的伤口或者说历史的断层,也算是今人留给后人的备忘。人性有弱点,最大的弱点就是淡忘,而淡忘是悲剧复发的引子。所以,让被地震摧残的历史文物遗迹警示后人,不单具有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传袭意义,也激发人类灵感和创造力,破解地球秘密,解决人类在地震灾害面前无所作为的窘境。(张敬伟)
图片报道 | 更多>> |
|
- [个唱]范范个唱 张韶涵助阵破不和传言
- [情感]男子街头菜刀劫持女友
- [电影]《非诚勿扰》片花
- [国际]乌克兰议员在国会比试拳脚
- [娱乐]庾澄庆说没与伊能静离婚
- [星光]小S台北性感代言
- [八卦]江语晨与周杰伦绯闻成焦点
- [科教]南极科考雪龙船遭遇强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