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前,一名老人仔细观看百名摄影家抗震救灾摄影展,一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一名男子被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图片,深深震撼了老人。此图片是新京报记者郭铁流5月15日在四川北川拍摄的。 中新社发 邹宪 摄
|
5月31日,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前,一名老人仔细观看百名摄影家抗震救灾摄影展,一名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一名男子被压在废墟下等待救援的图片,深深震撼了老人。此图片是新京报记者郭铁流5月15日在四川北川拍摄的。 中新社发 邹宪 摄
|
中新网苏州5月31日电:题:军旅艺术家高仁歧:直面灾难,我的画布至今空白
作者:叶奕
北川、映秀、都江堰……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地名;废墟、碎石,罹难者……一幅幅触目惊心的景象,当这些第一次真实展现在高仁歧眼前的时刻,作为一名军人,他义无反顾地继续踏上危险路程,向灾区最深处进发;作为一个画家,他暂时放下了画笔,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高仁歧,太仓人,著名军旅艺术家,济南军区副师级专业画家。5月18日接到部队通知后,高仁歧和几位画家次日赶赴北川。直到亲眼目睹,他才意识灾情之严重。沿途所见所闻,触目惊心,不忍卒视。北川全市到处是垮塌的建筑,满目疮痍,一片废墟。许多汽车被摧毁,硕大的雕塑断成几截,找不到主人的狗发出呜呜哀鸣。北川中学废墟里散落着学生的书包和课本,当地百姓说,还有一百多个孩子的遗体埋在楼板下。一队队防化兵展开消洒防疫工作,这意味着废墟下已经基本找不到生命痕迹……
在映秀小学挖掘现场,目睹了一具具学生遗体被抬出来,高仁歧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他说,如果不到前线,仅仅通过媒体的报道和别人的描述,也许也能“创作”出一两幅作品。可是作为一个军旅画家,军人服从命令的天性,艺术家的良知,都不会允许自己仅仅为了创作而创作,为感动而感动,画出一些很单薄、肤浅的作品。
高仁歧说,站在北川废墟前,他心里有太多“如果”。如果校舍不采用预制板;如果用混凝土浇筑整体楼板;如果那些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早一点改建;如果我们的抗震意识和应急知识更丰富一些……我们可以不去追究原因,但是我们不能不在灾难教训中学到某些东西。
透过全国范围内感人至深的抗震救灾行动,高仁歧也作了深层的文化思考。他说,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正是由于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彼此相濡以沫的情感,这份情感融在我们的血液里,一到危难时刻就会充分展现出来。同时,这次抗灾中涌现了数不胜数的“80后”英雄,他们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令许多老一辈人钦佩赞叹,这证明我们的年轻人并不是“垮掉的一代”。
在采访过程中,高仁歧很少提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他坦言,从四川回太仓以后,还没从灾难情绪中恢复过来。现场带来的强烈信息和直观刺激已经超越了绘画范畴,自己需要好好进行梳理。去四川所看到的、听的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虽然画还未动笔,但是他有一个很强的信念,等心境稍稍平伏之后,一定能创作出非常好的作品。即便只画一个废墟,也会画得直指观者内心。
他透露说,自己和另外几位画家有个约定,每人创作十幅画,挑选其中最优秀的进行专题展览。让作品告诉人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我从世界得到了什么,而在于我能为他人付出些什么。(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