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土耳其著名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在京举行了第一场公开演讲,内容涉及小说艺术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等。此次中国行他还将在京举办两场演讲,并与铁凝、莫言等作家交流。他的中文译本小说《寂静的房子》也刚与中国读者见面。
四川汶川大地震牵动着帕慕克的心。“我对所有中国人表示慰问,我理解这种悲伤的感情以及中国人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的团结。1999年我亲历了伊斯坦布尔的大地震,因此我知道地震意味着什么,知道人民有多难过,国家有多么悲痛。”帕慕克说。他讲自己当年经历地震后,看到灾区景象就产生一种负罪感,令他忍不住写了一篇有关地震的文章,该文章也将在中国发表,希望能与中国读者分享震灾带来的感受。据悉,帕慕克周日将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寂静的房子》首发式暨签名义卖活动,所有款项将由世纪文景转交光华科技基金会,主要用于资助在京读书的灾区大学生们。
关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帕慕克创作的一大主题。“我们希望分享现代化的成果,但这意味着忘记自己的伟大传统,忘记往昔的美丽吗?中国、日本、土耳其等东方国家都有一种现代性焦虑,我的著作意在处理这种困境。”帕慕克说,很多东方国家都有着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导致国家虚弱的根源。“这种东西方文化冲突带来一种耻辱的情感,我的小说就反映了这种耻辱,我试图把这种耻辱看作是小说中的一个秘密。”
这次来京,帕慕克最想去参观博物馆,尤其是中国画。年少时他想做一个画家,后来弃画从文。“绘画跟文学一样,只是想离开这个枯燥的现实世界,走向更丰富的世界。我们的不幸并不是生活本身,而是怎样赋予生活的意义,我一生都在探求这种意义。”帕慕克说他只能在文学中才找到平静的生活秩序,平均每天花10小时坐在书桌边写作。
“来中国前我刚完成一部600页的小说,我要向大家证明诺贝尔文学奖奖金不是退休金。”提起诺奖,帕慕克自称获奖时感到很兴奋,虽然打破了他平静的生活,但他依然能陆续拿出新作。中国读者最喜欢他的作品是《我的名字叫红》,帕慕克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读者更喜欢他的《雪》和《伊斯坦布尔》,这也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记者周南焱)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