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咨询故宫博物院办公室公共关系科相关人员时,他们表示在责任追究方面正在对该事件涉及的管理及技术人员进行调查,并已将该事件的修复记录等相关资料上交有关部门。
《潇湘图》是隋唐五代时期著名画家董源的存世真迹,极为珍贵,属于一级甲等文物。尽管目前该画已及时通过技术手段得以修复,但有文物专家认为虽然目前看不出什么,但文物损伤一旦造成,后果不可预料,而且这种行为违反了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也有专家称博物院未尽到文物保护职责是该画受损的主要原因。
故宫展览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造成该事件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安装的展柜湿度控制设备中的湿度传感器CPU死机,导致控制系统失控,出风口温度上升,带有湿度的空气流经管道时逐渐冷热交替而结露,并最终导致出风口滴水。中国文物网也曾报道,滴水来自展柜上方的空调换气口,属于设计缺陷。
专家指出,这种原因造成的文物损伤,故宫博物院展出部门是有责任的。
《博物馆管理办法》规定,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时,展厅内应具有符合标准的安全技术防范设备和防止展品遭受自然损害的展出设施;管理博物馆应具有保障藏品安全的设备和设施,馆藏一级文物和其他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应设立专库或专柜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故宫博物院在文物展出前完全有条件做到仔细检查展出设备、排查隐患,出现这种后果是人的责任意识问题。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事件相关责任问题仍在调查之中。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说,根据提供的情况来看,主要是博物馆没有尽到文物保护责任而导致文物受损,一般应该对有关领导追究责任。
“具体的担责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主要是看谁造成了这种过失,因为即使是有某个人具体负责展馆,如果这个人发现了设备隐患并曾经上报,而博物馆方没有进行有效地处理,就不能说完全是这个人的责任。而且博物馆方在展出前的检查工作有没有做到位,博物馆制度上或者管理上是不是有问题,如果情况复杂,那么个人、领导人以及博物馆方都有责任。”薛刚凌对记者说。
谢辰生认为,这一事件反映出博物馆场所的制度建设有待强化,文物保管场所应当树立起安全第一的意识,对于易损文物尽量减少移动,强化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
故宫方面表示,此次事件属意外,但同时接受批评。有关人员解释说,故宫在武英殿针对展柜设置的“微环境”控湿设备虽然是在得到确切的实验数据和专家论证后才投入使用的,但仍存在对展厅内文物安全前期论证不充分、措施不周密、对不合理的设计隐患没有及时察觉等问题。
◇背景
保管条件恶劣三成馆藏文物受损
1978年随曾侯乙编钟一起出土的国家一级文物———战国青铜器“九鼎八簋”2000年展出时因湖北博物馆布展时的“豆腐渣”工程而全被砸损,此后湖北省博物馆原馆长舒之梅、原副馆长唐刚卯等被提起公诉。国家文物局多年前曾进行过我国首次大规模文物普查———“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让人触目惊心:由于保管条件恶劣,全国约有30%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有由“物质文化遗产”变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危险(物态消失,只留下档案,或者连档案也没有),而现在,这一问题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
据参与这一调查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许淳淳介绍,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珍贵文物———青铜人面具,正在遭受“青铜病”的严重侵蚀:“对青铜器来说,‘青铜病’的危害是最大的,这种病就是青铜器的局部形成了腐蚀形态,号称是青铜器的癌症。‘青铜病’可以不断深入到青铜器的内部进行腐蚀,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还没有找到根治它的办法。”
在馆藏文物“大户”首都博物馆中,收藏着不少珍贵的书法作品,随着时间的流逝,其中不少也患上了各种“疾病”,,有一件清代书法家翁方纲的《临华山碑》,长560厘米、宽122厘米,从库房取出时就发现残损严重,整件作品从上到下竟有5条通裂缝,小一点的裂纹更是数不胜数。
不少专家认为,目前我国博物馆除了藏品损毁严重的问题,在管理上存在藏品资源状况不清、资源利用率不高、专业文博人才不足等“硬伤”,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部分博物馆展示和服务水平偏低。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