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日)是昆明市政协委员接待日,由昆明市政协常务副主席张建伟接待来访的文史委员及文史专家,论题集中在昆明市建城千年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上,从接待现场获悉,过桥米线已经列入昆明市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昆明市首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类项目。
过桥米线馆共享文化品牌
过桥米线列入昆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何意义?昆明市文化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部主任徐刚认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昆明经营过桥米线的企业来说,增加了一个对外推介的品牌。过去,我们只知道昆明的过桥米线从蒙自传入后,深受昆明人的欢迎,过桥米线的来历中有赶考的传说,但是对过桥米线的制作技艺和规范,研究还不足,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对过桥米线这一昆明饮食文化背后的传统技艺,要有更多的研究和规范,食客在吃下一碗过桥米线的同时,也得到文化上的享受。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不归某一家过桥米线馆独有,它是昆明共有的品牌,曾经有方便过桥米线进入昆明一说,如果是方便过桥米线要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品牌,那它必须经过保护机构的允许。
抢救经济类文化遗产品牌
据徐刚介绍,全省从2003年开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昆明市各县(市)区共向昆明市报送了700多个项目,其中318项列入市级保护目录,有22项列入省级保护目录,有1项列入国家级保护目录,即石林阿诗玛。第二批申报国家级目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3项,包括:滇剧、大三弦、石林彝族刺绣。
但是,在3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没有一项是经济类的文化项目,过桥米线是首个经济类项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突破。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局限,昆明市的杨林肥酒、宜良烤鸭、玫瑰老卤等都还没能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就拿石林乳饼来说,也是滇越铁路开通后,法国传入的奶酪的制作工艺,但进行了本土化。
文史专家周家骅认为,昆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远没有摸清,当务之急是各县(市)区还要进行申报和挖掘,另外应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文化遗产,并让这些遗产发挥作用。
张建伟表示,政协文史委将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为期两个月的调研,要抢救性保护经济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工作,要在11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再增加经济文化类、饮食文化类、风景名胜历史典故类等类别,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的项目。像龙润企业购买杨林肥酒商标,就是一个例子。
传承人将获得津贴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有形的历史文物保护不同,历史文物是有形的,它的保护是“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则是由人来完成的“活”的传承。如果传承人去世,一项文化遗产也就随之死去,因此,必须保护传承人,并给予传承人传习技艺的平台。
徐刚和昆明市文史专家沙璘均谈到,就在昆明市公布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时,有1位传承人过世,至今已有8位传承人过世,一位做根雕、竹雕非常著名的老者,却是靠低保在度过后半生。两位专家建议,在省里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给予津贴的同时,市里、区里都应该配套给予传承人津贴。同时市里也在通过录音录像资料,建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资料库,但那毕竟不能替代“活”的传承。
据悉,省里将于6月14日首次兑现给予传承人的经济补助。(来源:都市时报 记者:杨理锐 余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