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作为一种高雅艺术形式,在很多人眼中看来,是应在剧场表演并观赏的,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街头也可以成为戏剧的“舞台”。然而在香港,街头戏剧表演并不少见,在街头这样无拘无束的场地,戏剧才最大程度地与观众亲密接触,也使得香港戏剧始终保持观众缘,在文化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街头剧场 戏剧演出的“试金石”
每周末晚8∶00开始,在香港旺角某处繁华街头都会出现这样一景: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在地上铺一层10平方米左右的地板胶,然后在上面表演各种戏剧,有的是自编自导,有的则是一些经典戏剧片段。记者路过时,这里正在上演自编自导的一段关于“诚招女朋友”的话剧,这部话剧即将在香港上演。这群年轻人是这部话剧的主创,他们在这里上演该剧片断,并邀请围观市民参加即兴演出,现场非常热闹。为方便演出,香港政府有关方面还专门对这段小街实行临时交通管制,暂时禁止车辆通行。
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在内地已呈颓势的戏剧,在香港街头如此受欢迎。“街头戏剧所要展现的,并非多么精湛的表演,重要的是和观众互动,让更多观众认识戏剧、了解戏剧并喜爱戏剧。”一位街头剧负责人告诉记者,一部戏剧无论故事内容还是表演,关键在于引起观众共鸣,如果街头演出成功了,在剧场才会获得更大成功。
和观众同乐 戏剧普及悄然完成
香港街头剧最大贡献在于培养了一大批忠实剧迷,这也是戏剧市场的根基。记者在现场看到,除表演者投入地演出外,围观的市民参与热情也很高。演出开始前,主创人员会先把剧情告诉大家,并留出其中一个台词不太复杂的角色,从现场的市民中临时征选演出者。由于没有表演基础,临时演员常常会出一些洋相,引爆阵阵笑声,而专业演员们不但不生气,还和观众一同笑得前仰后合,然后再一本正经地“纠正”刚才表演中的差错,“学生”听得连连点头,围观市民也听得十分认真,一堂生动的“戏剧课”便在街头完成。
“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个剧公演时我一定会去剧场看!”记者随机采访了部分街头观众,不少人告诉记者。现场观众中不少是“街头剧”的铁杆粉丝,几乎每周末都会前来捧场。据这场演出的负责人透露,像他们这样的“街头剧”在香港有多处。一些筹备中的戏剧,还会通过街头片断表演征求观众意见,甚至一些戏剧投资也是街头戏剧表演吸引来的。
街头成功 有助于获得资金扶持
香港金牌戏剧导演林奕华的最新力作话剧《水浒传》目前正在香港热演,地铁和公交站到处都有该剧的海报,不少观众也是从街头走进剧场的。可以说,街头演出对香港戏剧来说,不仅完善了剧作,更成为影响观众的重要方式,说香港戏剧是从街头“秀”出来的也不为过。林奕华说,作为艺术市场的一部分,观众是戏剧的“衣食父母”,作为在现代文化休闲方式的夹缝中求生的戏剧,更需要重视观众的心声。他认为,文化品牌的创立离不开市场支持,他所倡导创立的两大香港戏剧演出品牌——“进念·二十面体”“非常林奕华”,在舞台作品的创排与艺术市场的推广上,均形成了独特而有效的运行模式。事实上,“街头剧”形式并非中国香港所独有,在欧洲等发达国家戏剧演出中,“街头剧”形式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戏剧繁荣也予以财力支持,只要作品能吸引观众,无论专业院团还是民间社团甚至个人,都有机会申请到特区政府的文化资助经费,换句话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戏剧家,这也是吸引观众热爱戏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街头演出的成功有助于申请到资助经费。像“非常林奕华”这样的品牌团体,每年正常开销都由香港艺术发展局直接下拨。而舞台创作所需经费,则可向特区政府提交申请报告,可以说从创作到日常演出,都能获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资助。
本报特派记者 赵斌 香港报道
采访后记
至此,“香江看文化创意业系列报道”画上了句号。记者在数天的实地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香港文化创意业深入骨髓、无所不在的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无论处于时尚前沿的电视、电影、动漫,还是传承文化的博物馆、戏剧,始终把市场需求放在第一位:“无线艺员培训班”颠覆学院派,形成了以观众为主体的“造星模式”;电影院线及时根据市场风向标调整经营策略;博物馆不拘泥于自身主题,广泛深入发掘传统文化当代价值……一切围绕市场需求做文章,但又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香港“文化倾城”的国际形象也由此树立,而这给香港的旅游、投资等带来的巨大潜在效益难以估量。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