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百年旗袍展”将在上海美术馆开幕。展出的百款旗袍均为传世实物,其中半数以上由中国服饰史专家、上海艺术研究所周汛、高春明研究员耗费30年之心力征集而来。上海历史博物馆、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也提供了十多件极富特色的馆藏旗袍,其中宋庆龄女士生前所穿旗袍,是首次在上海展出。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展览。对于今天的大众来说,旗袍和王家卫电影中老上海的怀旧气氛、东方式的暧昧欲望、被约束却又有节制地诱惑着人的身体交缠在一起,是一个符号一样的东西。而“百年旗袍展”则比较严肃,它展示的这些旗袍实物,集历史性、学术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从清末到二十世纪末,跨越了整整100年的时间。展出的百款经典旗袍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部分:清末、20世纪初叶、20世纪20年代、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代。这些款式经典、色彩丰富、纹饰纷呈的展品均由专家精心遴选而出,体现了各个时期旗袍最主要的特点与风格。
旗袍并不仅仅是一种服装样式,它还是这百年来中国人文思潮演进的见证。旗袍的演变历史在民族、观念、习俗、风尚的交织下,充盈着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的张力。比如1911年清朝灭亡之后,旗人的旗袍反而在汉族妇女身上复苏。在上海被称为“东方巴黎”的时代里,身穿改良旗袍的年轻女子被视作个性自由、女性解放的象征。随着旗袍裁剪款式的变化,女性敢于借宽大的衣袖更多地袒露手臂,敢于将旗袍收腰显露出身体的曲线。旗袍的每一次细微的演变,都伴随着中国女性主体意识的生长。192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甚至公布《民国服制条例》,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即国民礼服。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是蓝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长身旗袍。以政府条令的形式对旗袍做出规定,足以显示出旗袍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以其独特魅力征服了中国女性。
上海是现代旗袍的发源地,2007年首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派旗袍制作技艺”就位列其中。高春明研究员根据30多年的研究成果,遍访沪上旗袍制作名家,对海派旗袍的文化渊源、社会价值、审美情趣、工艺传承进行了系统整理,排出谱系,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顺利列入首批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艺术研究所因此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旗袍制作技艺”的保护基地。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