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厦门四月八日电 题:流传闽台的“答嘴鼓”进课堂
作者 王德胜
一个平常的下午,厦门一中集美分校(灌口中学)的一间教室里传来琅琅书声。不过,听不懂闽南语的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因为学生们朗读的是闽南语说唱艺术——答嘴鼓的台词。
随着这两年厦门全市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一些学校开始推出校本课程。原本在灌口中学教书的陈清平,今年初向灌口中学提议开设“答嘴鼓”课程,并获灌口中学大力支持。就这样,这个学期开始,灌口中学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答嘴鼓”列为校本选修课,供全校学生选修。
答嘴鼓是一种流传在闽南和台湾的曲艺,以闽南方言表演,幽默、风趣、诙谐,成为闽台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形式之一。厦门民间答嘴鼓老艺人陈清平早年拜福建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答嘴鼓大师林鹏翔为师,得其真传,现已成为“新中国曲艺五十年特别贡献曲艺家”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出版了大陆第一本个人创作的闽南曲艺综合性专著《陈清平闽南曲艺戏剧选》。
“不能让答嘴鼓成为我们手中的‘绝技’和收藏品,而应该积极地保存、推广答嘴鼓。”陈清平说,早在两三年前,他就已经带着答嘴鼓艺术走入集美的一些中小学。去年他又将灌口镇上塘中学、灌口中心小学和灌口中学作为答嘴鼓培训基地,带领两个学徒走进课堂宣传答嘴鼓。
为了上好这门课,陈清平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为这门课程写了详细的教学提纲,为学生找教材,还邀请了在灌口小有名气的答嘴鼓艺人洪明吉和蔡绍琪前来助阵。
灌口中学的答嘴鼓课在每周一和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开课,吸引了很多初高中学生选修。“开始时有六十五名同学选修,后来学生慢慢多起来,一些没选修的也来听。”陈清平说,在这门课上,教室里总是充满笑声;将来还要开展更多的闽南曲艺培训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了解闽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虽然学生们对“答嘴鼓”都很感兴趣,但陈清平对于“答嘴鼓”日渐萎缩的事实也看得很清楚,对于“答嘴鼓”的传承一点也不乐观。陈清平说,现在“答嘴鼓”面临着两个困难,一是没有专业队伍,从业者后继乏人;而是没有经费,全依靠政府扶持,很有限。这就要建设好创作演出队伍和观众队伍。
“你们几个老人家不写,厦门就没有人会了。”这句话让陈清平觉得很苦涩。现在懂得闽南曲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像锦歌已成绝响,而荷叶说唱也就靠几个老人硬撑着,创作状况完全是青黄不接。陈清平说,不是不愿意教呀,是想学的人太少了,他们看不上这些“土”东西,不了解闽南曲艺的真正价值呀。
现在,青年人无法全然听懂地道的闽南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雾飒飒”、“青菜公公”这些简单的俗语,很多年轻人和外地人都听不懂,更别说一些经典幽默的歇后语、俚语了。而闽南语是答嘴鼓艺术的载体,闽南语的退化给答嘴鼓的传承造成了障碍。陈清平认为,要从小孩子抓起,培养他们的闽南语水平,有些学校不许讲闽南语的做法最好不要再出现了。
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政府对民间艺术的支持,让陈清平颇感欣慰。陈清平说,他不知道答嘴鼓这门曲艺还能否保得住,虽然他正积极地建设培养基地。“我不知道我这样做能否挽救它,但不做的话就完全没有希望了。”凭借着对闽南曲艺的热爱,陈清平不想让这朵奇葩在他们这代人手里消失。(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