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不看80后?
90后作家的读者就是90后的学生,对这个市场,沈浩波感到清晰和明确。问题是,90后读者买账吗?唐朝出第一本小说的时候,他的父亲唐步云偷偷去书店看行情。他看到有学生翻看儿子写的书,就上去攀谈,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本书?读者的回答令他心跳加快:“我觉得唐朝就是我们90后的代言人。”“80后的书我们已经不爱读了,唐朝跟我们想得一样,而且他写得特别传神。”
一个现实是,80后作家现在已经接近而立之年,90后作家还在学生时代,他们之间的生活内容差距太大。这可以用来解释90后读者更偏爱90后作者的原因。此外,时髦语言上的“代沟”也变成问题。
“老酋与假憨憨在校外一家玩具店买到了一把酷毙了的日本武士刀,老酋兴致勃勃地拿回家,不料被老爸大批一顿。”这是唐朝在他第二本小说里的语句。对于这种“酷毙了”的时髦语言,90后的读者感到亲切,但一位80后作者坦言,他觉得很幼稚,自己肯定不会这样写。就像70后看不惯80后的语言,80后也对90后的语言没有好感。这样一来,90后作家在90后读者千呼万唤中出世。
然而,90后作家唐朝却说自己受80后作家影响很深,几乎不看90后写的书。唐朝说:“80后作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韩寒,他的《三重门》是我读的80后的第一本书,他写学校生活题材内容,写自己正在经历的生活。结果,我也这样。”至于网络上热炒的其他几位“90后作家”,他说:“90后的书我没买到过,但曾在网上看过子尤的博客,子尤的文章和言论对我影响较大。”
炒作与反炒作
在网络搜索栏上敲下“90后作家”几个字,关于“90后十大作家”的链接就罗列出满满一个页面。网络上的“90后十大作家”里没有唐朝。对于这点,《把梦还我》的策划人沈浩波却感到庆幸。
“我不希望唐朝的名字出现在所谓‘十大’中。我感觉,唐朝和他们并不一样。我从来没说过唐朝是90后十大作家之首的话,这个‘十大’作家的群体是否出现目前还不能肯定。”沈浩波非常小心地区分着“90后作家”与“90后十大作家”的概念。
文学评论家白烨认为,“90后十大作家”是“80后十大作家”的翻版,无疑,“80后十大作家”是一次成功的市场炒作。但白烨感到,90后最近两年在文坛频繁亮相,但都是个体现象。90后还没有成为一个整体,他说:“他们缺少一部可以拿出来的作品。”
这是沈浩波极力将唐朝从“十大作家”中区分出来的苦衷。他不希望唐朝成为一个炒作模式商业链上的产物,他希望唐朝成为一个90后的代表,像唐朝自己计划的那样,一年一年地把书写下去。因此,在第二本小说出版时,沈浩波没有像以前做畅销书时那样,请名人作序。他说:“我们当时没有太高的期望值,没有设想过大卖。”
最担心这种炒作效应的是唐朝的父亲唐步云。他曾经对沈浩波说,希望磨铁图书不要过多炒作唐朝,他真的有点怕了,他害怕年龄还小的唐朝会顶不住荣誉和名利的压力。但是沈浩波告诉他,唐朝这个孩子很有主见,有什么样的才华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命运。
早熟和锐利
如果80后作家的标签是“锐利”和“不羁”,那么现在还很难给90后作家一个整体的鲜明的标签。如果一定要和80后作家比较,那么90后的作家被认为更早熟更有教养,但缺乏80后的锐气和爆发力。
“唐朝很幽默,让我想起了韩寒,但他和韩寒又不一样,韩寒是一种犀利的幽默,他的更多是自嘲、无奈,同时和古典文学结合得很好。”沈浩波最初接触到唐朝时,这个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已经在家乡四川省大卖。在和沈浩波聊到新书出版时,唐朝话语极少,但沈浩波看得出来,唐朝心里很有数。“他有自己的主见,不太受外界的影响。”唐朝的父亲也发现,唐朝常常在吃饭的时候冒出几句老到的话来。“90后也叛逆,但他们会用智慧来消解、来隐藏。”沈浩波觉得,这是90后作家心智更成熟的表现。
在谈到对80后的超越时,唐朝说得很老到:“我说过80后能做到的事,90后总要努力去做,做得更好,否则就成了九斤老太说的一代不如一代了。更好的含义不是一时名气大,也不是文学界一时的承认,是有多少读者喜欢,能影响多少人和多少代人去读去想去写,书能传多久,生命力多长才重要。”
另一个对早熟的解释是,90后作家对于正统的作家组织——作协具有更友善更务实的态度。唐朝2005年成为四川省作协最年轻的成员。和很多80后作家拒绝作协不一样,几个90后作家都积极响应作协发出的召唤。
尽管评论界对于“90后作家”的称谓尚存质疑,但一个青春的群体有急于表达的欲望却是不争的事实。无论青春是否真的“疼痛”,对于90后来说,未来是什么真是一个茫然的问题。对于这个群体和群体中脱颖而出的作者,文学评论家韩浩月说,90后现在最需要做的,不是踏上急于成名的危险路径,而是通过成长本身的不断积累和沉淀,完成内心的蜕变。(袁 婷)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