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是清明节,川西传统民居特色的首席商业院落——文殊坊举办了以“沿袭千年传统,恢复清明习俗”为主题的“清明文化周”活动。千余成都市民在此公祭轩辕黄帝,场面浩大。 中新社发 霍潺 摄
|
4月4日是清明节,川西传统民居特色的首席商业院落——文殊坊举办了以“沿袭千年传统,恢复清明习俗”为主题的“清明文化周”活动。千余成都市民在此公祭轩辕黄帝,场面浩大。 中新社发 霍潺 摄
|
中新网4月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7日发表题为《清明节放假与“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文章说,昔时,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多少窒息了儒学的发展和活力。今日,我们更应取“百家争鸣,兼尊儒学”的态度,才会使得儒学、乃至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文章摘录如下:
今年,中国首次将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假期的日子。刚过去的4月4日,是清明节。
事实上,清明原本是中国民间习俗,世界各地的华人也多会于清明前后祭拜先人、回乡扫墓“慎终追远”,表达缅怀之情。只是清明当天可能拜祭的人数会更多,路上也会显得更加拥挤。
中国官方层面,则多少有了一些变化。除近年来一直举办的“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继续举行之外,官方媒体也制作了不少与此有关的节目。
从2006年中国政府确定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来,民间与官方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已经在全社会达成共识。但具体到如何操作,如何落实,以及与之相关的对传统文化到底该置于何种地位,争论仍然很大。
这仅仅是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般的一个幌子,还是关系到中华民族身份认同、或中国国家形象建立的核心依托?
远的不说,3月9日山东省政协的大会上,政协主席在发言时,倡议在孔子、孟子故乡的济宁市范围内兴建“中华文化标志城”,并要求将其纳入国家预算。倡议引起的是几乎一面倒的质疑与抨击之声。
第二天,有108名全国政协委员签名反对,更有委员指责这是“利用会场为地方争取资金”。也有人认为这是以“假古董,伪文物”敛财。其后,相关的当事人和媒体、学者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澄清和说明一些事实。
在此过程中,所谓的正反双方,即“拥建派”和“阻建派”各不相让。笔者无意介入双方争论,只是以其中主要的分歧,归纳出两大争议:
第一个层面的问题,是确立所谓“文化标志”有无必要?换言之,即在当代中国,需不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国家、且能为国民接受、国际认可的“文化标志”?
再者,如果需要,那是什么?孔孟之道能否载动中华文化?
不可否认的,在未尝中断的历史中,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就是中华文明的内核;而孔子等先贤,也就成为中华文化、中国历史、乃至中国国家的标志。这一点,无论是在海内外的华人自身、抑或外部其他文明看来,都是不太有疑义、或视为理所当然。
其实,随着近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国的社会各界,也包括中共和政府,在自身的实践中,都既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更加认识到传统思想资源的价值。
中共十六大、十七大,都以建设“和谐社会”为重要任务和目标,所谓“和谐”,恰恰就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因为儒家思想自身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超越性,又与执政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追求等)能够互相容忍与融合。
这个中华民族几千年一以贯之的精神信仰和文化根基,足堪“中华文化标志”之任。
这个层面的问题搞清楚了,那么,其他一些争论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比如第二个疑问:建设“文化标志城”有无必要,是否又在制造一个假古董?
当然有此可能,但也不尽然,端看如何规划、实施。另外,也与我们思维中的一个误区有关,即多将传统文化仅仅作为恢复、保护的对象,而非主动地以之作为我们的价值追求而在当代的建设中表达出来。
让我们再看第三个疑问,所谓“地方”假借国家之名谋取自身利益的质疑。
前已论及,建设“文化标志城”并非仅是地方利益,而应是国家追求。国家给以投入理所应当,各地大可不必担忧山东或济宁独占利益。其实,有了对孔孟的尊重,我们可以期许,国家还会有对其他的宗教、各地方的信仰、以及不同族群的传统等的更进一步的认可、尊重和弘扬。
仅有国家层面的、将以先秦儒学为代表的思想作为国家的“文化标志”,还是不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危险的。与此同时,还必须有对各种宗教信仰、各地地方文化的尊重、认可和扶植;应允许不同宗教自由传播,也允许各个地区,亦可以建立自身的“文化标志”,则如“浙江文化标志城”、“陕西文化标志”"等也应允许出现。
昔时,汉武帝时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多少窒息了儒学的发展和活力。今日,我们更应取“百家争鸣,兼尊儒学”的态度,才会使得儒学、乃至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后,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对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全人类来说,这却是巨大的飞跃。”
是的,清明节纳入法定假日,只是文化建设的一小步;民主选举乡镇长,也是民主建设一小步。未来的“中华文化标志城”以及诸如此类的设想和实践,还只是一小步。但让我们理性对待这一小步,因为,用荀子的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范今朝)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