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政府于四月六日上午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了近六十年来的首次春季祭孔大典,来自海内外的近万余名中外游客参加祭奠活动,祭祀孔子这位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先师圣人。图为按照古制在孔庙大成殿前表演的祭孔乐舞。 中新社发 孔颖 摄
|
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人民政府于四月六日上午在孔庙大成殿前举行了近六十年来的首次春季祭孔大典,来自海内外的近万余名中外游客参加祭奠活动,祭祀孔子这位中华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先师圣人。图为按照古制在孔庙大成殿前表演的祭孔乐舞。 中新社发 孔颖 摄
|
中新网4月7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7日发表题为《“公祭”在传承什么文化?》的评论文章说,平心而论,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立国之本固然重要,纪念历史名人对地方文化建设也具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味强调传统却回避现代文明的要义,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会使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累赘。
文章原文摘录如下:
清明节到了,整个中国可说进入了“欲断魂”的状态,各地扫墓大军川流不息,各色新闻千篇一律重复着一个“祭”字。铁路及时出台了应急运输方案,墓区成立了“文明观察站”,纪监、环保、交通、消防等部门一次次义正词严宣布相关规定。有人倡议“网祭”,有人主张“花祭”,诸如此类真是热闹异常。
在第一个法定的清明节公共假期到来之前,祭祀活动几乎已是全民总动员,举国上下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
虽然这是传统节日,但如此无节制扩大祭祀规模,还是让人始料不及。尤其是近几天来,每一条相关新闻都触及着社会舆论的敏感神经。有传媒称,由于“死人房地产”价格飙升,有的地方每平方米价格高达数万元,为抢占便宜墓地,各地“活人墓”已经成了一道风景,以致许多人担心自己将来“死无葬身之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边是有人喊“死不起”,一边是“公祭”活动愈演愈烈。只要在网上看看,中国各地斥资千万甚至上亿的公祭大典层出不穷,每到清明节,一场场豪华祭祀仪式在地方政府的主持下大张旗鼓上演。
从公祭黄帝到公祭女娲、伏羲,再从祭孔到公祭诸葛亮、武则天、三苏(苏轼父子)、柳下惠……只要与史料沾边儿的人物,都无一例外成了“公祭”对象。
当然,各地政府公祭历史名人不缺堂皇的理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等等,均可信手拈来。
相当多人认为,政府的公祭活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岂知,正是这种“传统文化”,在成为地方政府聚财手段的同时,也担当了引领社会文化潮流的作用。短短几年,民间祭祖风潮迭起,互相比阔互相效仿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并蔓延到了全国每个角落。
据报道,苏州尧峰山南麓建成了一个密集的“豪华墓群”,每座墓造价都超过百万元人民币,最豪华的三座墓高居山顶,飞檐翘角,气势恢宏,堪与苏州园林媲美。
众所周知,中国原始意义上的祭祀活动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拜谒仪式,其主旨是后人对逝者的缅怀和哀思。后来由于族人分流日甚,寻根问祖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情结。
祭祖产生了族权,族权占有者又顺理成章以祖宗名义号令族群。这样祭祀活动一代代传承,程式化的模式被一遍遍复制扩大,直到演绎成了体现族权、官权威严的庄严仪式。
历代帝王登基后要举办公祭大典,意义在于昭示“天子”的执政合法性,并借此奉天承运诏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然,一旦江山不稳,社稷危亡,帝王们也会抬出炎黄舜尧甚至姜尚、关羽等来公祭一番,目的不过是让臣子都按规矩行事,不能有丝毫的“越位”动机。
也许是中国人精神匮乏到了极限,不论传统文化是糟粕还是精华,都像饥不择食一样继承和弘扬。也许在没有英雄的时代亟需树立偶像,不但把史无定论的神话人物当祖先供奉,也经常把艺术作品中的虚拟人物当英雄。
不要以为这是无稽之谈,实则是活生生的现实——两个月前举办的“2007中国娇子年度新锐榜”上,被提名者包括李安、史玉柱、王朔、杨国强等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一个艺术形象“许三多”。
当最终宣布“许三多”夺冠时,在场者无不惊讶莫名。一个虚拟的艺术角色,能够在和重量级人物角逐中脱颖而出,无疑增加了不少堂吉诃德式的滑稽效果,但却真实反映出一种社会现象:中国最质朴最可贵的传统已濒于灭绝,人们对理想境界和精神世界的追求正趋于虚化。
这是个令人遗憾而又不得不正视的现实,表现在清明节祭祀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洋溢出虚无心结。旷世绝伦的“活人墓”埋藏着多少个家庭的梦幻与无奈,不必赘述。着眼地方政府的心理,一方面各地争抢远古名人和历史古迹,另一方面对近代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烈士陵园现状视而不见。
3月25日《海峡都市报》刊发图片新闻,福州两个烈士陵园由于无人管理破败不堪,俨然成了废墟。而之前的洛阳烈士陵园因商业用地被毁、江苏镇江西来烈士陵园沦为垃圾场的报道更是触目惊心。
如果属于个案也不足以大惊小怪,问题是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烈士陵园成歌舞厅、烈士纪念馆被强拆的事件早已失去了新闻价值。两厢对照,就算有人把“公祭”标榜成弘扬正宗的传统文化,也是对历史的扭曲和篡改。
平心而论,传统文化作为立国之本固然重要,纪念历史名人对地方文化建设也具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一味强调传统却回避现代文明的要义,即使不是别有用心也会使文化成为社会发展的累赘。
一个现代意义的社会,人们最需要的是包含民主、自由的文化和公平的法律体系,人人生而平等,都能站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即使“死无葬身之地”谁也不会怨天尤人。
具体到“公祭”问题上,每年各地花费上千万元,最终却不外乎喊出几句漂亮的口号而已。换个思路想,如果把这些钱集中用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凝聚人心又何必去祭神拜鬼?(王龙)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