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中国将迎来第一个作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图为4月3日,北京市民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先人,鲜花挂满了放置骨灰盒的墙壁。 中新社发 李学仕 摄
|
4月4日,中国将迎来第一个作为法定假日的清明节。图为4月3日,北京市民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祭奠先人,鲜花挂满了放置骨灰盒的墙壁。 中新社发 李学仕 摄
|
中新社太原四月三日电 题:清明节,不仅仅是怀念
中新社记者 应妮
北方还是柳色遥看近却无,南方却已嫩柳初染鹅黄色,在清明节首次成为中国法定假日之际,这个“雨纷纷”的节日除了“欲断魂”,还有什么?
唐代诗人元稹的《寒食日》诗曰:“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而明代《西湖游览志馀》中述说当年清明时节:“苏堤一带,桃柳阴浓,走索、骠骑、飞钱、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斛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纷丛集”,好一派热闹场景,哪里看得出丝毫悲伤。
“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冯骥才眼中的清明节如此美好和煦,近四十名来自民俗界、历史界专家在此间绵山举办的“中国传统节日论坛”上直抒胸臆。
“清明节在精神上沟通生死,人们一方面要祭奠亡人以通‘阴间’,另一方面也要迎春游乐以顺阳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庆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表示,清明之际的嬉戏古已有之,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都描绘了春游的盛况,而这种亲近自然的节俗已为现在的郊游热所继承。
冯骥才直言,放假是恢复节日传统的首要条件,但放假不等于远去的节日立即就会回到身边。“人们在每一个传统的节日里,还把共同的生活理想、人间愿望与审美追求融入节日的内含与种种仪式中,它是中华民族世间理想与生活愿望极致的表现。”
那么重温与恢复已经变得陌生的传统节日习俗则是必不可少的了,否则传统节日只会沦为普通假日。
以“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项标志性事件”来称誉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的北京大学教授高丙中认为,如何看待民众以自己乐意的方式欢度这一重要传统节日,是对国家的意识形态部门和相关行政机构的服务、管理能力的一种挑战。“当今的清明节仍是多种习俗的复合。国家做国家主张的事情,民众做民众乐意的事情,春游、植树、爱护自然等各种新民俗就有机会成为清明节的新民俗。”
事实上,近年来树葬等绿色殡葬方式,以及“网上扫墓”这种能克服传统墓地祭扫空间限制的新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接受。据网同纪念网的不完全统计,该网站网上祭奠总量已经超过六百万次。而越来越多的公墓和陵园也面向社会公开网络虚拟祭奠服务。
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和冯骥才不约而同地提出,教育应该为传统节日的传承做些贡献。冯骥才说,节日最重要的是节日情怀,它是扎根在人们心里的。节日文化应该进入教育读本,让孩子们从小就有这种情怀。(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