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秦文君、陈丹燕、王晓玉、程乃珊、陈惠芬、竹林、蒋丽萍、王小鹰、殷健灵……都是如今活跃在上海文坛的女作家,上海女性文学创作已呈现群体现象。在昨天举行的“新时期上海女作家群体创作研讨会”上,杨扬等评论家、作家指出,上海的女作家尚未达到巅峰状态,像王安忆这样的优秀作家,创作的视野应更加宽广。
群体创作旺盛
上海女作家群体有着旺盛的创作力和对生活独特的敏感力,这既与上海这座城市息息相关,也对中国文坛产生着特殊的影响。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纪人表示,相比之下,女性对写作的专注度更高,上海女作家的创作力和作品产量,常常令很多男作家望尘莫及,在新一代作家中,女性的比例甚至超过了男性。上海作协创联室主任于建明透露,上海作协会员总数为1182人,女会员仅有203人,但45岁以下的114名会员中,女会员却占56人,若将年龄界限降到35岁以下,26名会员中,女会员则多达18人。
写作处于摇摆
女作家写作群体的实力不可小觑,文学评论家杨扬说,上海女作家总体比较有特色,水准也比较高。但若从全国范围来看,还没有达到巅峰状态。她们的作品不错,但在全国性的文学大奖评选中,拿奖的并不是很多,社会关注度也还不够高。可以说是“成也城市败也城市”。成,是因为她们的作品延续了上海的生活状态,而上海这座城市本来就是受到关注的,上海也给她们提供了足够的写作空间和出版机会。败,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化进程不同带来的评价系统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城市的想象被既定话语约束了。
杨扬解释说,女性在表达自己的时候,经常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比如关注知青,就写了很多知青题材的作品;怀旧时兴,就有了很多怀旧题材的作品;关注文化,就开始探讨精神层面;关注底层,就开始写农民工。城市里的各种话题不断,女作家的写作最先受到冲击,所以经常处于一种摇摆的、不确定的状态,从而缺乏震撼人心的作品,“女作家应该坚持自己的写作而不被周围的因素毁掉”。
不必顾及评论
杨扬拿王安忆举例说,王安忆的作品有她的优势,总是让人期待,但她的写作还是有些紧张,不够开阔。比如她的新作《启蒙时代》就给人这样的感觉,“一个好的作家,路应该越写越宽,像托尔斯泰、罗曼·罗兰那样达到绚烂的地步,但王安忆还没有,她在努力地工作,但还没有完全打开,似乎处于一种胶滞的状态。她的视野还不够宽,其实她可以写更多的人,把艺术的想象推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杨扬觉得,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方面是王安忆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很多评论对王安忆创作的影响:“很多评论家以她的作品为支撑批评的支柱,比如说王安忆开始关注底层了,你们还不写?把她变成批评家的说辞,这对她的创作、想象是一个约束,她的创作受到的影响太多了。”杨扬说,王安忆的作品其实应该对文艺批评有一种冲击和扫荡,带来启发性的东西,“不要顾及这些批评,她这样优秀的作家的创作,应该像流水一样,不应该被约束在那里。”
大胆突破瓶颈
作家蒋丽萍提出,上海女作家创作的瓶颈问题的确应该引起重视,“这不仅仅是女作家的问题,可能更广泛。”蒋丽萍说,自从有人提出纯文学的概念,相当一部分作家认为作品应当在艺术上独辟蹊径,这个选择被强调过了头,只要在艺术上有了一些新的东西,对社会意义的追求、对历史的反思就可以都退到后面,越退越远甚至刻意远离,这些作品就有了缺陷,“可以从纯文学至上回来一点,把眼光放远一些,这样我们的作品就会出现一些新的气象。”
(记者 夏琦)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