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央视青歌赛,观众们最有印象的,除了去年增加的原生态唱法,就是年年都站在“风口浪尖”的综合素质测评的文化常识部分。自从第八届青歌赛增加这一环节后,关于它的话题就没有断过,一些“不懂李白”,甚至“认不出国旗”的回答,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谈资。
试题:范围广泛&难易不均
“新闻要素中的五个W和一个H分别指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出自哪国的哪位文豪?”“夏天打开冰箱冷冻室门为什么会冒出白雾?”……猛一听到这些题目,还以为是诸如“开心辞典”等知识竞赛的问答。本届青歌赛的文化知识测试也五花八门,涉及中外历史、文学名家名作、天文地理、生活常识等各个方面,这也令青歌赛创办12年后,终于在今年改变“一成不变”印象,出现不少鲜活的气息。
但同时有不少观众反映,试题的难度差别太大了,而且不同唱法的选手试题没有区别。譬如,我省的“巴东撒尔嗬”组合就被“‘三八’节的确立与外国哪个城市的工人罢工有关”这个问题难住了,连评委余秋雨也认为:“考题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距离太远。”而如“教师节是几月几日”的简单问题,选手一口气就能回答出,相较之下,让人觉得有失公平。
对此,武汉大学社会问题专家尚重生副教授也认为:“歌手不能没有文化,但所谓综合素质的测试太难操作,有些题目连教授也不会!”
选手:不懂常识&承受尴尬
作为青歌赛的“专利”,综合知识测试往往是整个赛事收视率最高的“亮点”,而选手们也因此而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历届比赛中,都有个别选手因为现场过于“离谱”的回答,而被大家津津乐道。数日前,黑龙江大学合唱团一学生代表在回答曹操、曹植、曹丕三人所属的文学流派时,半天答不出来;被问到曹氏父子三人哪个做过皇帝时,该学生回答是曹操,正确答案应该为曹丕。评委余秋雨当场在点评中说,“作为大学生,不知道建安文学很不应该,不知道曹操没当过皇帝,也让人觉得遗憾。”令答题学生十分尴尬。
青歌赛节目总策划秦新民曾向媒体解释:文化素质测评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全国的青年歌手提醒,一个歌手必须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即使歌手有极好的歌唱天赋,但要想把歌曲诠释到位、感染听众,没有文化是根本不行的。折了文化之翼的青年歌手们到底能飞多高,这是个让人忧虑的问题。
评委:妙语连珠&喧宾夺主
青歌赛不仅产生了无数优秀的青年歌手,也产生了余秋雨、徐沛东、赵易山等“明星评委”,在央视网站的评选中,这三人牢牢占据了“我最喜欢评委”前三名。“呼吸也是音乐”、“休止,必要的空白”、“通过知识的丰富,技能的感受,提高音乐表现”“除了莎翁,应该知道还有个迪翁”……评委时而诗意、时而风趣幽默的点评留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但“走红”同时也意味着争议,作为争议最多的评委,余秋雨的“精彩点评”经常遭人质疑,甚至有观众在网上发帖:“去年余秋雨一直备受争议,今年仍然是综合素质评委,但他说话啰嗦、卖弄玄虚的老毛病还是没改。不过,面对选手们在文化考题方面的纷纷落马,他的态度还是较以往温和许多。”
对于自己的“喧宾夺主”,余秋雨接受《杨澜访谈录》采访时,坦言自己之所以用文化考题“刁难”选手,“只是想普及文化,我觉得大家可以不懂歌,但是不能没有文化。”
评委究竟应该如何点评,才能不被诟病?对此,尚重生有自己的看法:“评委首先应该对试题本身做出评价,是否适合,是难或易,然后对选手回答进行判断,应该实在、严肃而精短。而余秋雨往往说得过多,有卖弄之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