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宁德三月十五日电 题:中国“海上茶叶之路”再续前缘
作者 郑长灵
“中国斜滩”、“中国坦洋”,在十九世纪末一度成了中国茶叶的代名词。福建寿宁斜滩和福安坦洋人说,当时国外寄来的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斜滩”“中国坦洋”,就可以直递收件人手中,因为这两地都是当时名扬四海的知名茶区。
闽东茶叶从三都澳出海,走向世界。中国的“丝绸之路”众所皆知,但中国的这条“海上茶叶之路”却鲜为人知。
唐至明“茶马互市”逐步发展,也逐渐对茶叶这种“不可一日无”的生活必需品实行垄断经营。他们利用西北游牧民族“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这种视茶为命的生活特点,实行茶马交易,以充实军力,加强边疆统治,但那时茶叶流通多局限于国内。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茶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一步扩大,以南洋诸国为中介通往地中海和欧、非各国的海上“茶叶之路”,以及经西伯利亚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陆上“茶叶商路”发展繁荣起来。茶叶成为十八世纪直至十九世纪后期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海上和陆地的“茶叶之路”由此形成。
福建东部的三都澳,就是当时清政府重要的“海上茶叶之路”。三都澳港阔水深,其深水水域面积和深水岸线长度均居世界之首,是“世界不多,中国少有”的良港,而环三都澳的闽东诸县自古就是茶区,名茶辈出。
当时中国属半殖民地国家,清政府为了扩充财源,“筹还洋款”,见三都澳有利可图,便于清光绪二十五年五月初八准予开埠,成立“福海关”。三都澳果然不负清政府之望,开埠后,英、美、意、俄、日、荷兰、瑞典、葡萄牙等十三个国家的二十一个公司都在三都岛设立子公司或商行,三都澳成了中国东南贸易的一个重要港口。
据有关资料记载,一九OO至一九一七年内,中国年均出口茶叶量为九万吨(折合为一百八十万担),占世界茶贸易量的百分之二十七,而三都澳年均出口茶叶量为十一万五千六百担,占世界茶贸易量百分之一点三七。此后,茶叶一直是三都澳的大宗出口货物,三都澳成为闽东茶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中国的一条重要海上通途。
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澳的茶叶出口几乎为零。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宁德茶叶出口才重新开始。二OO六年一月一日,中国取消出口配额制度,宁德茶叶出口呈恢复性增长。二OO七年继续增长到一万九千吨。目前,宁德的茶叶出口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宁德茶叶局局长陈道兴称,宁德茶叶出口主要以绿茶、花茶、白茶为主,主要销往美国、日本、欧盟、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宁德市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不断加大投资,改造茶园茶树品种,扶持茶产业发展。
出产坦洋工夫、福鼎白茶等名茶的宁德,举步再续前缘,重振昔日“海上茶叶之路”的辉煌。(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