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来寂寞,主动隐退
浩然主动选择隐退,隐居家中默默写作
背负着思想包袱的浩然在打倒“四人帮”后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主动选择了隐退。据见证者回忆,再进北京市文联,浩然总是低着头,后来干脆从和平门北京市文联的宿舍向东搬迁,直至搬到河北老家三河。
这期间的20多年,浩然很少参加文联的外事活动,隐居家中默默写作,也没有人过多地留意这位作家的生存状态。他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
2000年,一本名为《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后中国文坛纪实》的红皮书再次将浩然带入公众视线。其中的一篇文章是《浩然:艳阳天中的阴影》。
作者陈徒手回忆自己1998年约浩然采访时的情景说:“当他听说我要来采访他时,在床上哈哈大笑起来。”于是,这之后的采访,浩然配合得很好,“他要求我准时到,而我到时,他也早做好了准备。讲得很慢,但思路清晰,记忆力非常好,在同龄人中算是出色的,连30多年前与江青、姚文元的对话内容都可以大体复述出来。他详细述说了他所知道的‘文革’初期老舍挨斗受害的情景,说完后长叹一口气:‘我今天是第一次跟外人说得这么多,就是因为没有人问过我’。”
人生的最后5年,脑梗塞、老年痴呆症等综合病症把浩然变成了只能靠输营养液维系生命的植物人。或许他已经走出了“文革”的阴影,不再有思考带来的烦恼。而随着浩然的离开,他所代表的一个时代已然终结。
浩然小传
浩然本名梁金广,1932年生于唐山,少时读过3年小学,16岁加入中共。他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1954年起任《河北日报》记者、北京俄文《友好报》记者、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编辑。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担任专业作家,后任北京作协主席。
浩然于1956年开始发表小说,早期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喜鹊登枝》《苹果要熟了》等,1965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艳阳天》(3卷本),被改编摄制成同名电影,成为“文革”时期拍摄的为数极少的故事片之一。1972年出版了另一长篇《金光大道》。1974年发表了宣扬“文革”思想的中篇《西沙儿女》和《百花川》。粉碎“四人帮”后,出版有短篇集《花朵集》《姑娘大了要出嫁》《高高的黄花岭》,长篇小说《山水情》(又名《男婚女嫁》)《苍生》等。浩然是生活在农民中间、为农民而写作的作家,作品充满了民间文化的泥土气息。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