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千姿:千年历史的伊斯兰教清净寺
2008年02月21日 00:3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资料图:泉州清净寺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泉州清净寺,又称“艾苏哈卜清真寺”,创建于伊斯兰历400年,也就是公元1009年,是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的,占地面积约二千五佰平方米,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 清净寺大门高达20米,宽4.5米,全系青、白岗石砌叠而成的,是一个三层穹形顶的尖拱门,分外中、内三层,在外中两层的上部都有青石作圆形穹顶,有着和我国古建筑的“藻井”相类似的石构图案,顶盖采用中国传统的莲花图案,表示伊斯兰教崇尚圣洁清净,门楼正额横嵌阿拉伯文浮雕石刻 中新社发 郑劭淳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
|
中新社泉州二月二十日电 题:千年历史的伊斯兰教清净寺
中新社记者 林永传
在闽南古城泉州最繁华的商业街涂门街中段,一座矗立千年的伊斯兰教寺——清净寺,静静地见证和叙说着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一千多年友好往来的历史。二00七年十二月,阿曼苏丹卡布斯国王出资五十万美元,在清净寺东侧修建新礼拜堂,占地近八百平方米,仿伊斯兰文化风格建设,与历史上的“奉天坛”相仿,预计在一年后建成。
自唐朝开始,泉州的海外交通日趋发达,至宋元时期发展为与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古泉州城也呈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特别是来自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商人聚集在泉州,他们与泉州先民和睦相处,造就了历史上最为开放、包容和发达的泉州城。
在短短数百米的泉州涂门街,曾经建有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和道教的寺庙,当时经济社会的繁荣、文化的包容,可见一斑。
音译为“艾苏哈卜大寺”,又名“圣友寺”,俗称清净寺的该座伊斯兰教寺,占地面积二千一百八十四平方米,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一00九年),即回历四百年,是中国内地现存年代最早的伊斯兰教寺之一。元至大二年(公元一三O九年)由伊朗人艾哈默德重修。
该寺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形式建成。现存主要建筑有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大门楼的外观具有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用辉绿岩条石砌筑,分外、中、内三层。第一、二层皆为圆形穹顶拱门,第三层为砖砌圆顶。楼顶为平台,四面环筑“回”字形垛子,有如城堞,北墙左右嵌有二方阴刻“月”、“台”石刻,为伊斯兰教徒“斋月”用以望月以便确定起斋日期,整座建筑造型巍峨壮观。
“奉天坛”是穆斯林礼拜的地方,现仅存四围石墙,西墙正中有一法拱形的高大璧龛,龛内刻有古阿拉伯文的《古兰经》经名石刻,保存完好。坛的屋盖明代年间因泉州大地震而倒塌,殿内四周的空地上尚存花岗岩的残础。
寺的西北角为“明善堂”,建于明隆庆元年(公元一五六七年),因奉天坛礼拜殿屋盖倒塌后,教徒们便移此做礼拜。在门楼的东侧“祝圣亭”内立有元至正十年(公元一三五0)、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一六0九年)重修清净寺的碑记,是研究泉州伊斯兰教的重要物证。寺内有明成祖于永乐五年(公元一四0七年)颁发保护清净寺和伊斯兰教的《敕谕》石刻一方,极为珍贵。
因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的重要地位,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清净寺就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泉州伊斯兰教协会就设于此。来自阿拉伯世界的专家学者、官员游客更是络绎不绝。
千年古寺,千年的交流史,中国与阿拉伯世界人民的友好情谊,代代得以延续。(完)
【编辑:唐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