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多年担任宣传和文化部门领导职务,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次文艺领域论争中,林默涵常常都是位于舆论中心的人物,其中最具争议的,便是“胡风事件”。
胡风是中国左翼文化阵营的一个代表人物,曾受到鲁迅肯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文艺理论的一些重要观点上,胡风同党内一些文艺工作者分歧很大,他们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新中国成立后,这些分歧和争论依然存在。
1953年初,林默涵、何其芳接连在《文艺报》发文,公开批判胡风文艺思想。
次年,胡风著文《三十万言书》上交中共中央,对林、何二文逐一作出反驳。此后,针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一直没有停止。
1955年5月,一个意外情况的出现使对胡风问题的定性骤然发生重大变化:一批胡风上世纪四十年代写给作家舒芜的信件被辗转送到毛泽东手里,这名以“鲁迅学生”自居的左翼作家,由此跌入深渊。
关于这批信件从舒芜之手上达最高领袖的过程,不同当事人提供了不同的版本。
据林默涵1989年口述的《关于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描述,1955年4月的一天,有人来到中南海中宣部办公室,交给林默涵一本装订好的胡风写给舒芜的信件。
林认为私人信件没什么好看,一直放在书架上。隔了一段时间偶然翻翻,看到信中对一些党员和非党员作家抱着仇视的态度,其中还有很多暗语,于是把舒芜找来,请他把信中外人看不懂的地方作些注释,把信件分分类。舒芜很快整理完毕并交还林默涵,林看后交给胡乔木和同为中宣部副部长的周扬。
周扬看过材料后与林商量可否公开发表,林表示同意。考虑到对胡风的批判仍属于学术和思想范畴,周把材料给了《文艺报》,在排出清样并加上编者按后,胡、周又觉得事情重大,发表前需送毛泽东审阅。5月9日,周扬将材料一并报送毛泽东。
虽然不同当事人对事发过程的描述有所出入,但随后发生的事如今已为人们所熟知:毛泽东看过材料后重新起草按语,将胡风等人定性为“反党集团”,5月13日,上述信件等材料在《人民日报》发表。5天后,胡风被捕,开始漫长的牢狱生涯。
很快,第二批、第三批材料相继在《人民日报》发表。“胡风反党集团”也升级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受牵连者2100余人。1980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审查结论:此乃冤案。
拒绝道歉
当年领导公开向“胡风事件”受害者道歉并要求林道歉,遭其拒绝
伴随对“胡风事件”的反思,作为当事人之一的林默涵再次被卷入舆论的漩涡。林家儿女记得,父亲当年的直接领导曾在公开场合突然向“胡风事件”受害者道歉,并要求父亲也道歉,但遭到拒绝。在当时,父亲的这一态度激怒了一些人。
孙小林说,有一个时期,经常能听到别人对父亲的指责,而父亲一直保持沉默。他曾不解地对家人说:“打了场败仗,将军要道歉,难道每个士兵也要跟着道歉?”
林默涵惟一一次公开剖白是《关于胡风事件的前前后后》,他在文中说:“我做错了什么事,或者说错了什么话,我一定承认错误,并努力改正;但我决不向任何人‘忏悔’,因为我从来是根据自己的认识,根据当时认为符合党的利益和需要去做工作的,不是违心的,或是明知违背党的利益和需要还要那样去做的。过去如此,今天、今后也如此。这里不存在什么‘忏悔’或宽恕的问题。”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