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爆发后,林默涵奔赴延安,进入张闻天兼任校长的马列学院学习。在那里,他结识了哲学家艾思奇。1940年,中共中央创办综合性理论刊物《中国文化》,林默涵在艾思奇推荐下,和他一起编辑这份杂志。
林默涵后来回忆说,当年茅盾、丁玲、刘白羽、何其芳等人的很多名作都发表在《中国文化》上,由于编辑部人手不足,他一个人担负起组稿、编辑、校对等多道工序,印刷厂地处距离延安六七十里的安塞,他经常骑着一匹瘦马来回奔波。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林默涵与时任毛泽东秘书的胡乔木相识,这段友谊延续了半个多世纪。
1942年,时任延安华北书店总编辑并在《解放日报》副刊部兼职的林默涵,收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发来的请帖,邀请他参加于5月2日下午在杨家岭召开的一个座谈会———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
林默涵后来多次表示,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他后来长期从事文艺工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从那时起,他找到了另一名精神导师:毛泽东。
主管宣传
那时他很忙,有时很晚了,中央领导一个电话,他就要去汇报工作
1950年,林默涵被任命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办公厅副主任;1952年调任中宣部文艺处副处长、处长;1959年升任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
在林家三名儿女的儿时记忆里,那时父亲总是很难有时间和他们说上几句话,白天晚上都在开会、谈话、起草和批阅文稿,经常还要去看演出。有时很晚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那边一个电话,就要立即去汇报工作。
孙小林回忆说,那时她经常跟着父亲去看戏,可这并非父亲的娱乐消遣,而是了解文艺情况的一种工作方式。
时任《人民日报》副刊主编的李希凡记得,那时他写作的每一篇大稿都要拿到林家审阅,常常已是深夜,身材瘦弱的林默涵伏案审稿,年轻十几岁的他则站在一旁等候,尽管林很少训人,但他改稿极其认真,一个标点、一个错别字都会被标出来,让等候审稿的人大气不敢出,正所谓“不怒自威”。
“他都是以说理为主,讲话做事逻辑性极强。”李希凡说,很多听过林老报告的人都说,他的讲话记录下来一个字都不用改,就是一篇好文章。
“胡风事件”
一批私人信件被辗转送到毛泽东手里,胡风由此跌入深渊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