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林默涵
性别:男
终年:95岁
籍贯:福建武平
生前职业:文艺理论家
去世原因:病故
“等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撒到颐和园。”
“要是颐和园不让撒呢?”
“那就倒进马桶,冲走!”
这是很多年前,身体仍然健康的林默涵和儿女们的一次对话。
他所说的颐和园,更确切地是指园中一个名叫“云松巢”的院落。1963年至1964年,时任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的林默涵受中央之命,召集张光年、李希凡、谢永旺、冯其庸等8名当时文艺界的理论骨干,在此闭门撰写“反修”文章,为时近一年。
在这里,年届不惑的林默涵曾经壮怀激烈。
2008年1月3日,当老人以95岁高龄辞世,他魂归颐和园的愿望却未能实现。因去世时没有明显病征,医院表达了进行医学解剖的愿望,儿女们同意了。
长女孙小林说,父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无神论者,倘若最后还能为医学事业做点贡献,他一定是愿意的。
以鲁迅为师
他把鲁迅称为“启蒙老师”,有时在书店和先生邂逅,他都万分激动
林默涵原名林烈,1913年生于福建武平一个地主家庭。1928年初中毕业后,林默涵考入福州高中师范专科,次年便因参加共青团、写白话诗痛斥土豪劣绅被校方开除,后前往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在担任革命互济会福建省总会秘书长一职时,这名20岁不到的小伙子又两次被捕入狱。
在上海,林默涵见到了早已声誉卓著的鲁迅。他后来回忆说,那时他崇拜鲁迅,有段时间和鲁迅住在同一个弄堂,经常遇到鲁迅,可对方不可能认识像他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学生。
有时在内山书店跟鲁迅邂逅,他都万分激动,但从来不敢主动去跟鲁迅攀谈,总是等到鲁迅离开书店,他才悄悄在后面目送鲁迅,直到先生的背影消失在远处。
或许是鲁迅以笔为旗的做法鼓舞了林默涵,1934年,林默涵来到上海一家报馆工作,同时向《读书生活》等报刊投稿针砭时弊。
次年,林默涵东渡日本,入东京新闻学院学习。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林默涵旋即回国,不久前往香港,在邹韬奋主办的《生活日报》任副刊编辑。这一时期,他开始使用“默涵”这一笔名。
在延安
他后来曾多次表示,延安文艺座谈会对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