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影视传媒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5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得“中国十大教育英才”称号,2007年获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10月以来,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上先后解读《论语》和《庄子》,广受大众欢迎。
编者按
于丹,因为解读《论语》而名满天下,且被广泛邀请全国讲学,以她凌厉的视角和逻辑缜密的演讲,启迪人们对于国学新读的思考;中联重科,十五年来执著于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文化的根源正源自儒家鼻祖孔子的思想。近日,国内文化与传媒界当红人物于丹,穿越朦胧的潇湘烟雨,登坛中外名家系列讲座中联重科分场。在长沙,因孔子而结缘的文化人和企业家,同堂解读国学经典,享受对方带来的启迪与心灵震撼。
A 孔子与三个砖瓦匠
因《〈论语〉心得》为大众熟悉并喜爱的于丹,善于借故事来诠释为人处世及企业管理的道理。本次登坛中联重科,论及企业人才结构鲜为关注的心灵特质时,她讲了“三个砖瓦匠”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的欧洲。有一天,一位学者经过一个烈日炎炎大工地,看到许多人汗流浃背在搬砖。学者好奇,想知道究竟,于是决定问一问干活的人。
学者向遇到的前三个人提问。第一个人绷着脸,没好气地回答:没看见吗?我在服苦役搬砖头。第二个人态度平缓,将手里的砖码好,说:哦,我在搬砖砌墙。第三个人的神情让学者吃了一惊,只见他面色祥和,步伐轻盈,回答时更显骄傲之气:看!我正在建造一座教堂。
三个人干的是同样搬砖砌墙的活,为什么心态会大不相同?于丹引用《论语·雍也》的解释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为某一岗位选人,光选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不如选既有职业技能又爱好所从事工作的人;选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士,又不如选爱岗敬业又能从工作中得到快乐的人。
这三种类型的人同样存在于企业中,于丹称第一种人为“悲观主人者”,第二种为“职业主义者”,第三种为“理想主义者”。她认为,一个追求稳健成长的企业,比较理想的人力资源结构应该是棒槌型,即职业主义者占绝大多数,悲观主义者越少越好,理想主义者要保持一定比例。
B 完美硬弓与“疲劳战”
在企业家群体中,不乏因疲劳过度累卧病榻的领导者。于丹认为,这样的敬业精神固然可敬,却不可取。她以“完美之弓”的故事,形象地给出诠释。
古代有一位武士,前往市场买弓。在出售弓箭的商铺,他被一把制造精湛堪称完美的硬弓深深吸引。
武士把玩试韧,爱不释手,执意要买下来。商铺主人问明武士买弓并非摆设而为实战,就力劝他另挑那些挂在一边,看似松松垮垮的购买。
武士不解,熟稔弓箭性能的商铺主人就告诉他,这把完美的弓,因长时间处于紧绷状态,到真正要上战场时,射出的箭恐怕已成强弩之末;相反,那些看似松垮、不起眼的弓,因养精蓄锐,一旦发力,则势如破竹。
于丹认为,武士垂青的那把“完美之弓”,颇似许多企业那些常年处于忙碌和“打疲劳战”状态的管理者。企业运营有缓有急,日常运营,管理者应学做“松松垮垮的弓”,懂得放松,确保知识、技能、精力和体力有充足储备。一旦进入竞争发力阶段,才能够精力充沛,以逸待劳。
C 蛋、萝卜、茶的三味人生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