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杨振宁翁帆夫妇携手出现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出席由翁帆编译的杨振宁文集《曙光集》的首发仪式。杨振宁在席间透露,他与翁帆成婚虽已三年,却仍有代沟存在。不过,翁帆并不认为代沟是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两人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我们可以把对方介绍到彼此的年代里,这是一件好事。”
拜托翁帆代看“天亮”
杨振宁夫妇透露,他们婚后一直都有出版杨振宁新文集的想法,苦于行程匆匆、辗转忙碌,所以至今才做成。杨振宁以前的著作大多名为《读书教学×××》,此番却由他苦费了一番心思取名为《曙光集》。杨振宁说:“鲁迅、王国维和陈寅恪的时代是中华民族史上一个长夜。我和联大同学们就成长于此似无止境的长夜中。幸运的是,中华民族终于走完了这个长夜,看见了曙光。我今年八十五岁,看不到天大亮了。翁帆答应替我看到……”
作为《曙光集》的编译者,翁帆表示,杨振宁看着一个民族与社会所经历的许多变化与发展,有着她这代人很难体会的深刻感受。“在我们懂事的时候,社会已经开始迅速地发展了。我从而也明白了振宁寄托在这书里的热情与希望。《曙光集》可以说是这二十多年间振宁的心路历程———他走过的,他思考的,他了解的,他关心的,他热爱的,以及他所期望的一切。”
揭秘振宁的写作习惯
虽然在社会认识上不免存在代沟,但杨振宁夫妇都不认为这是什么大问题。“比如他知道的电影和明星我不知道,我知道的他又不知道。但经过几年一起生活,我们已经学会去欣赏彼此。”何况,身为杨振宁的太太,翁帆对杨振宁的生活习惯已经相当熟悉。“振宁每天除了上办公室,主要的时间都在看书和写作上。有时半夜起床,继续准备文稿,往往一写就一两个小时。他总是说,一有好的想法,就睡不下来。”
翁帆还透露说,杨振宁有些写作习惯很有意思。“他静静坐着或躺着,举一只手,在空中比划着。我问他:‘你在做什么呢?’他说:‘我把正在思考的东西写下来,这样就不会忘了。’”杨振宁告诉翁帆,他保持这样的习惯已有几十年,而在近三年的文章与演讲中,有不少就是他在空中这样“写”下来的。据翁帆介绍,《曙光集》里的文章,有好些也是这样记下来的。翁帆表示,与杨振宁在一起,她变得更加关注世界和社会生活了。不过,对于将来是不是把自己和杨振宁的故事写成一本书,她至今还未加考虑。
深情挚意追念亲友
杨振宁在《曙光集》中追忆了许多中外老友:黄昆、邓稼先、陈省身、丘成桐、施温格、Rosenbluth、LarsOn-sager……,不但总结了他们的思想和成就,还勾画了他们的经历和人生,殷殷的怀念之情跃然纸上,令翁帆受益匪浅。翁帆表示,在这两三年间,她曾在不同场合遇到过杨振宁的朋友们,“遗憾的是,熊秉明、黄昆、邓稼先以及振宁的老师陈省身和合作者Mills都没有见过,庆幸的是,他的这些朋友都重现于他的《曙光集》里。”
除了友人,杨振宁还在书中写到了他的父亲,在《父亲和我》一文中,他梳理了自己的人生经历,重温了与父亲在一起时的幸福和收获,以及后来分离两岸的痛苦。“虽然现在父亲早已过世,但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时值今日,杨振宁还时常念起:“父亲曾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游历甚广。但我知道,直到临终前,对于我的放弃故国,他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我。”
链接.《曙光集》
总结物理学与数学之美
被杨振宁视作人生总结的《曙光集》一书,入选的五十多篇文章多为杨振宁散文,另有论文、演讲、书信、访谈等等,很多篇目从未发表过。作为杨振宁的专业,物理学无疑是该书探讨的主要内容之一。他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物理学的美,回顾了20世纪量子学发展史,追念了许多著名物理学家的成就及过往。从小就喜欢数学的杨振宁,还探讨了数学的形式美,甚至主动帮学生分析如何判断自己该选物理还是数学作为专业。除此之外,该书也涉及美学、雕塑、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甚至探讨了从《易经》到儒学的中国文化。全书涉及杨振宁深刻的科学观点、独特的社会见解和丰富的个人情感,既展现了20世纪一个人的历史和一个学科的历史,也反映了20世纪一个民族浴血重生的历史。(记者 干琛艳)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