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重庆一月三日电 题:三峡文物“移民”记
作者 郭虹
“在三峡工程中,‘移民款’用得最多的人是‘张飞’!”重庆市移民局政策法规处处长郎诚诙谐的回答引得到访记者一笑。
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中,除了有 “为国家、舍小家” 、令世人感动的百万大移民外,还有一批长居三峡逾千年的老“移民”,在世纪工程中遭遇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涅槃,云阳“张飞庙”便是其中之一。
一千七百多年前,张飞在阆中被暗害,其首级为重庆云阳一渔翁打捞上岸、就地埋葬,世人在此立庙纪念。因三峡工程的修建,蓄水线下的张飞庙成为库区惟一一个远距离整体搬迁的文物单位。作为三峡工程中的特殊“移民”,中国投入四千多万元人民币对其进行原样整体搬迁,“张飞”的搬迁经费及规格都堪称三峡库区最大的“移民”。
今日再看新三峡,这位忠勇将军虽溯江而“上”三十公里,但一砖一瓦仍是往日痕迹,未有半分改变。一千七百岁的张老“移民”仍可静享江上清风,看高峡平湖万帆竞发。而在下游不远的三闾大夫诗人屈原,其在故里秭归的祠墓在十年间进行了两次搬迁,使这位楚大夫仍能看见故乡的芳草和红橘。
不仅是张飞庙,不仅是屈原祠,高峡出平湖使秭归、巴东、巫山、奉节等多个有数千年历史的古城和著名历史遗迹永存江底。但在这短短十余年间,这批特殊而无声的“移民”在中国政府投入的大量人力、财力下,均得到妥善安置,并向世人呈现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璀璨的长江文明。
大江截流十年。到如今,三峡地区惟一保存完整的袖珍古城大昌已完成整体搬迁,并向世人开放;库区最大的文物原址保护项目、“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通过“无压容器”方案进行原址水下保护,游客可于今年在水下参观不再浮出水面的珍宝;中国现存体积最大、层数最多的穿斗式木结构建筑石宝寨亦成为水库中的一个岛屿,与陆地廊桥相连,成为江中一颗明珠,景色更胜当年。
来自重庆市移民局的最新资料显示,从一九九七年重庆库区文物保护规划开始实施以来,相关部门实施了五十四项原地保护项目,实施落架拆除及切割搬迁九十一项,其中包括张飞庙在内的五十五项完成了异地复建工程。
行舟三峡,当这些无声的特殊“移民”如画卷般的呈现在游者面前,隐隐能听见她们哼吟着一曲安详、绵长的华族乐章。(完)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