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0后”作家入作协
被媒体热炒一段时间的“80后”作家入作协事件(主要是郭敬明入作协)本月尘埃落定,一干文坛大佬的开脱和溢美之词,铺就了一条通往中国作家最高殿堂的“红地毯”。与“新人们”的平常心相比,无论持同意态度的引荐者还是持反对态度的抗议者,作协的“老人们”都显得很激动——这一事件充分体现出,当同一问题遭到不同解读后,观念上的撞击有多激烈。
“80后”入作协事件的最大意义在于,在大家即将遗忘作协是个什么单位的时候,适时地向公众提醒了一下它的存在。吸纳“80后”作家入作协,现在看来既非对郭敬明们的认同,也非对他们的“招安”,某种程度上看更像是一场“多边交易”——作协呈现出它宽容“纳新”的姿态,“80后”作家享受被投入主流怀抱的幸福,文坛大佬们体现自己的“话语权”。
同期重要事件:单田芳上《百家讲坛》未遂。姜文《太阳照常升起》公映。
10月:湖北籍诗人余地家中自杀
10月4日,湖北籍诗人余地在昆明家中自杀身亡,他在个人博客上写给双胞胎孩子的诗歌,成为留在世间的绝笔。余地自杀被媒体报道继而在网络上流传的时候,短短几天有十余万人涌进余地博客,有同情和怜惜,有祈祷和祝愿,也有愤怒和痛斥,这种复杂的公众情绪我们并不陌生,诗人海子、顾城、戈麦自杀之后,相同的情绪同样倾泻在他们身上,这种情绪虽然多元,但都有一个指向:对诗歌死亡的祭奠,对文学冷落的无奈,对文人脆弱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每一次诗人之死,都会引起舆论的震惊,但这种震惊最终都化为谈资,对这种现象的反思要远远弱于对诗人无能、自私的指责。这大概源于,人们认为诗人自杀只是文化界的个别现象,却没有人意识到,隐性的危机如病毒一样随时会在这个圈子里某个人的身上爆发。
同期重要事件:抵制网络恶俗歌曲座谈会在京召开。电视剧《奋斗》走红。
11月:《色,戒》国内公映遭遇先捧后骂
11月1日,《色,戒》在国内全面公映。已经很久没有一部电影能够引起如此巨大的、两极分化的争论。在情节结构、导演手法、演员表演等诸多方面,《色,戒》可挑剔的地方不多,这说明《色,戒》的艺术性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但后期批评《色,戒》的声音却后发而起,越来越激烈,认为《色,戒》替汉奸张目,有美化汉奸的嫌疑。这让喜欢《色,戒》的人陷入两难境地。就影片质量而言,它为华语电影增了光,值得喜欢,但如果对照历史,不免又背上不爱国、缺乏民族主义的心理包袱。
张爱玲按照原型虚构了一个文学故事,而李安又将这个文学故事加入了自己对情感和欲望的观点,从电影里,可以显而易见到李安对政治的躲避,他只是想拍一部刻画和揭露人性的好作品。电影是属于艺术的,把《色,戒》当一部政治戏来看,如同把《东京审判》当一部情感戏来看一样,很容易南辕北辙。
同期重要事件:路遥逝世15周年引发网民纪念热潮。海岩剧《五星大饭店》登陆央视一套播出。
12月:“周老虎”水落石未出
“12月2日晚上,来自6个方面的鉴定报告和专家意见汇总到网易,我们终于可以说,华南虎事件水落石出,照片中的老虎是平面的假老虎。”网易新闻频道就陕西农民周正龙拍摄华南虎照片真假问题给出了一锤定音式的结论。
只是“水”落了“石头”还未出来,媒体和网民对于真假虎照孜孜不倦地探寻和追问,仍然掰不开那双捂住真相的无形之手。几十张数码照片引发的“周老虎”事件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收场了,我们预想的“第二季”没能再继续开演,也许当真相在人们心中揭晓之后,人们的热情和兴趣也便随之淡去。
年末的“周老虎”事件,颇能代表这一年诸多文化事件的特征:纷纷攘攘、真假莫辨、各执一词、草草收场……“周老虎”事件再次证明了网络舆论的力量和公众对于新闻事实的渴求。
同期重要事件:《投名状》、《集结号》等贺岁大片公映。国家大剧院开门迎客。(韩浩月)
图片报道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