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的表现之二:勤奋每天在三张书桌上写三类“作业”
季羡林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勤奋。
早晨,不,应该说是凌晨,时针指向4点的时候,先生起床,简简单单地洗一把脸,就坐到了自己的第一张书桌前,开始了他一天工作的第一个时段。他的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中外文书刊、杂志,夹书的纸条、各种废旧信封,他早饭以前在这张书桌上完成他的第一篇“作业”;早饭之后进入第二时段的工作,在第二张书桌上完成另一份“作业”;而晚饭后,他习惯在第三张书桌上工作。他习惯在写作一篇学术论文的同时,去进行一个翻译项目。先生自认自己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同时进行多项工作,这样做的好处是:干一件事,累了,立刻换一件。这样一来,脑筋就像是新磨的利刃一样锋利无比。用这样新“磨”的脑筋来思考问题,时有梦笔生花之感,奇妙不可思议。
先生看书,特别注意搜集资料。有时候,随便看书,忽然发现有用的资料,往往顺手拿一些手边能拿到的东西,比如通知、请柬、信封、小纸片一类,把材料写上,再分类保存。他认为搜集资料要巨细无遗,要有竭泽而渔的精神。因为天下没有无用的材料。只要脑海里在思考某一个问题,一切资料,书本上的、考古发掘的、社会调查的等等,都可能有用。一个人一生不知要思考多少问题,当思考甲问题时,乙问题的资料可能没有用。但是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思考起乙问题来,可能回忆起以前看书时曾碰到过这方面的资料,再想去查找,可就“云深不知处”了。这就是先生治学的经验之谈。他生怕一时粗心大意丢了张把小纸片,而上面记的可能是至关重要的材料,这样就会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所以不得不黾勉从事。
这样的学问,往往是先生在自己的书房内做出来的。
然而,先生的时间比一般学者要少得多,频繁的社会活动,名目繁多的会议,接踵而至的拜访,经常使先生没有整块的时间,因此先生就挖空心思地对时间的“边角废料”进行利用。他承认这“边角废料”是他自己杜撰出来的“怪名词”,因为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确是一个整体,哪里会有什么“边角废料”呢?这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如果一整天没有人和事来干扰,学者可以从容濡笔,悠然怡然,再佐以龙井一杯,云烟三支,神情宛如神仙,整个时间都是自己的,那就根本不存在“边角废料”问题。先生没有这个福分,几乎没有完整的时间。
在这样的情况下,先生经常是“土法”上马:在不得不参加的毫无价值的会议时,先生经常在会前、会后,甚至在会中,构思或动手写文章。有不少会,讲话者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态度欠端,话风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又佐之以“这个”,“那个”,间之以“哎”、“啊”,白白浪费精力,效果却不好。这时先生往往只用一个耳朵或半个耳朵去听,就能兜住发言的全部信息量,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在脑海里,构思,写文章。积之既久,养成“恶”习,只要在会场一坐,一闻会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联翩飞来;“天才火花”,闪烁不停;此时,文思如万斛泉涌,一篇短文即可写成,还耽误不了鼓掌。倘多日不开会,脑海活动似将停止,“江郎”仿佛“才尽”。所以,此时先生反而期望开会了,先生戏说“这真叫做没有法子”。
此外,在旅途的飞机上、火车上、汽车上,在骑自行车的时候,尤其是在从朗润园到外文楼步行在后湖边的小路上,先生的脑海里更是思考不停。有时候,先生坐公共汽车,在等车时,往往也思有所得,便从兜里随手掏出一个小纸片,或从地上捡个废烟盒,顺便写上,也是一篇妙文。
这种“土”“洋”结合的方法,使先生赢得了比别人不知多多少倍的时间,经过几十年的辛勤笔耕,先生已经出版了近1000万字的著作。
眼前的季先生,蓝布涤卡中山装,蓝布涤卡裤子,塑料浅褐软底黑色条绒布帮“懒汉鞋”,开口说话还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这样的一个形象,简直与老农无别,“土”得是那样纯粹可爱。但这样一位“老农”,却是“学富五车”的大学者,人文社会科学界泰斗。有一年在澳门召开的一次有关东方文化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参加者来自四面八方,主持者对洋人有一种过分的热情。就在开幕式那天,全场嘉宾都着西装,而季先生却偏偏着一身中山装,坐在主席台中间,离开讲稿,大讲“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正是齐鲁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养育的、世界文化浸润出来的兼容百家、学贯中外的大学者!从“表”到“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完整的季先生!(供图/蔡德贵)
◎隽语录
没有创见,不要写文章,否则就是浪费纸张。
做人“假话全不讲,真话不全讲”,一辈子坚持三真原则:真情、真实、真切。
搜集资料要巨细无遗,要有竭泽而渔的精神。
-时间:2007年11月18日
-地点:北京中关村中国书店分店
-演讲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蔡德贵
-演讲主题:变与常———季羡林成功之因
◎编辑手记
迄今为止,季羡林先生的著作已达1000万字。等身的著作甚或成了普通读者接近季羡林的“障碍”,很多人只是把他当作“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标杆。通过蔡德贵的演讲,我们看到:其实,大师也是平常人。不说别的,在小学和初中时季羡林就非常顽劣,不仅打架斗殴,还曾几次策划把老师轰下讲台。
据了解,季羡林先生近来还是笔耕不辍。今年9月,他还为自己的新书《季羡林说和谐人生》写了将近万言的前言。◎演讲者小传
蔡德贵,毕业于北京大学阿拉伯语专业,季羡林先生的学生,现为山东大学教授、中国孔子基金会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著有《阿拉伯哲学史》、《季羡林传》、《季羡林师友录》、《东方学人季羡林》、《季羡林写真》等,近著为《真情季羡林》(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