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易中天、钱文忠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把“复旦文史讲座”变成了相声专场,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三人的发言让观众笑声不断。在谈到从传统中寻找核心价值的问题时,易中天表示,“我给于丹写的序,一万个人里面有一个看懂就不错了。”
不断“转行”缘于现实关怀
昨天的活动由钱文忠主持,骆玉明评点。易中天在题为《继承与变革:从邦国到帝国》的讲座中,首先梳理了自己的学术路径。他表示,自己考上武汉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同学分为三类:“文革”前的大学生,工农兵学员,以及没上过大学直接考取研究生的人(自己)。“‘文革’前的大学生同学开玩笑说自己是黄埔,我们是‘土匪’,如果说,学习德国古典哲学之后一直研究到现在的邓晓芒是‘坐寇’,那么,我自己则是‘流寇’。”话音一落,立即引起了观众的哄堂大笑。
接着,易中天讲述了自己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进入美学,其后又进入心理学、人类学、文化学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外国政治制度的过程。对于易中天不断变换学术路径的过程,骆玉明在评议中指出,这主要是因为易中天有着强烈的现实关怀。
为百家讲坛找核心价值观
易中天讲述了自己撰写《帝国的终结》(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过程。他表示,这本书2005年由香港三联书店推出了海外版,此次出版的内地版,又做了一次全面的修订,因此,“它是一本新书。”在发言中,易中天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邦国(封建)到帝国(郡县)的变迁过程,以及两种制度的差异。在回答学生提问的发言中,易中天表示,“中国不需要宗教,中国文化的土壤中长不出宗教。中国文化传统是人本、现实和艺术精神。钱文忠先生讲的玄奘创立的佛教的那个宗没有了,因为太复杂,净土宗和禅宗保留下来了,因为净土宗很简单。”
易中天还表示,自己以及其他百家讲坛主讲人,以及百家讲坛这个栏目,所努力的就是希望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核心价值观,“因为这一点是不能移植的。别人在这一点上强调要正宗,我的主张和他们差异较大。我给于丹的书写的序是《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多数人是从利益共同体来看我这种行为,其实大多数人没有读懂。”(记者 张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