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下,一块块不规则的大石头静静卧在良渚的田野当中,前方还有几段黄色的土基。难以想象,这些土石已经历了4000多年的风雨。
11月29日,浙江省文物局与杭州市政府联合宣布:经过18个月的努力,浙江省考古人员在位于浙江余杭的良渚遗址莫角山四周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完整的古城墙基址。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认为,这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是继上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
距今至少4300年、290万平方米、4—6米宽的城墙。三个数据,足以说明这个古城的不同寻常。
面积与颐和园一样大
标志良渚文化进入文明社会
“去年,我们要安排农居点,就请考古队先来勘探。先探出河沟,再发现土石堆积物。谁想到最后挖出这么大个城墙!”良渚文化管委会主任张炳火兴奋地说。
2006年6月,受邀来勘探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瓶窑葡萄畈遗址高地西侧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河沟。经对河东岸高地做局部解剖,发现这一高地由人工堆筑而成,厚度近4米,底部铺垫着人工开采的石块。今年3月,考古人员对莫角山的南、北、东、西先后进行钻探调查和试掘,四面都发现了同样的堆土和石基,初步探明了这种底部铺垫石头的遗迹是良渚文化时期围绕莫角山四周的古城墙。
良渚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古城东西长约1500至1700米,南北长约1800至1900米,整个城墙有6公里多长;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大约有400个足球场那么大,相当于颐和园的面积;南城墙略窄,40多米宽,其余三面城墙都有60多米宽。墙部分地段残高4米多,墙基是精心堆砌而成:底部先垫石块,上面堆筑纯净的黄土后夯实,为我国现存最宽的城墙。
原故宫博物院院长、考古学家张忠培认为:“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早期文明社会,从目前已知的考古成就来看,以良渚遗址为代表的文明是中国同时代程度最高的。这里已经出现巨大的社会分层,已发掘墓地、墓葬的等级有五六个。复杂的社会等级,正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斌说,“古城的发掘,证明这里曾经很可能有一个‘良渚古国’。城内还有莫角山遗址,30万平方米的面积,10米高的建筑基址,可以想象原来上面应该有宫殿一类的恢宏建筑。如果没有强大的组织调度力量,不可能修筑起来。”
考古意义不亚于殷墟
“改变历史”尚需进一步考证
据介绍,我国已经发现了60多个史前古城,面积一般为10万至20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古城只有两个,一座位于湖北天门,面积约120万平方米,一座是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面积约280万平方米。
张忠培在实地考察后指出,良渚古城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中国目前所发现史前文明时期规模最大的古城,“其考古意义不亚于殷墟的发现,将极大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进程和考古学发展”。
严文明认为,良渚古城的考古意义之所以重大,不在于其规模第一,更因其是良渚文明的“都城”。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于环太湖地区的著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距今约5300—4000年。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良渚文化可分为三个层次。主体范围在环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就是莫角山、古城以及外围的良渚文化遗址群;扩张区则北至江苏北部,南到浙江南部,西至江西、安徽;影响区则从山西南部的陶寺古城,南到广东。 国家文物局曾明确指出,这是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
有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的发现,将使中国的断代史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夏、商、周,改成“良渚朝”。
“尽管有了这次重大发现,即使目前公布的内容完全正确,也只是良渚文化的少部分片断,本身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要写良渚文化自己的历史还有困难,改写中国的断代史更是要慎言。”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说,商朝、周朝的存在是有文字和实物证实的,夏朝的存在也有后人的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证明。而“良渚”用的却是现代地名,迄今为止,连这一文化的主人“自称”什么、“被称”什么也不知道,似乎不能主观地认为曾有一个“良渚朝”影响过大半个中国。
据介绍,考古工作人员下一步将继续勘探古城的秘密。原来只知道有土台、墓地,但对城内的功能区分布等没有了解。如,城门在哪儿?道路如何布局?当时城内外的关系是怎样的?从已有的发现看,古城的下限可以确定,是在良渚晚期,约4300年前,那么上限呢,也就是古城是什么时候开始建的?这些都还是未知数。(记者 顾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