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贾平凹小说《秦腔》和《高兴》中的原型,他将自己与贾平凹共同成长18年的故事写成5万字的“大作”
现如今,都知道出书并不是太难,只要你肯花钱。但刘高兴要出书,多少出乎记者意料之外。贾平凹近年来的两部长篇小说《秦腔》和《高兴》中,他的乡党刘高兴都是原型,一不小心,刘高兴成了名人,也火了一把。如今自称是拉煤送煤“煤店负责人”的刘高兴,将自己与贾平凹共同成长18年的故事写成五万字的“大作”,叫卖3万元,等待买家垂青。
5万字尽写贾平凹趣事
在刘高兴家里,记者看到了他写的手稿,一沓发黄的信纸,每张纸上都写着“自传”二字。这份手稿共有70页,上面写满了蝇头小字,字迹潦草,不易辨认。手稿里还有一段引子,写道:“我总觉得和平(刘高兴叫贾平凹为“平”)相处的18年,应该被世人知晓,让人了解真实的他。”据说,这段引子是后来有人指导改的。
采访时,刘高兴儿子哈娃就坐在旁边,说:“俺爸那字看不懂,让俺爸给你念,他们小时候好多事情特别好笑。”刘高兴很乐意地念了起来。
在书里,有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伤痛的回忆,语言质朴,完全是纪实性的。他说:“小时候,平的学号是1,我的是43,你知道为啥,因为他个子最低嘛。我们两家的日子并不富裕,都挺苦的,没饭吃,在学校里吃红苕配白开水。”
“不过,也有有意思的事情,我还记得那时候平家里给他看上了个对象,他不同意和家里闹翻了,拿着装脏衣服的袋子,也不要他妈洗了,直接坐车回去,结果他爸很厉害,到街上拦车查他,幸好他低着头,蒙着衣服才没被发现,他爸查了一大堆车也没找着他,这都是后来他跟我说的。”
刘高兴说,当时两人找对象都是商量着来,看咋追对象,在书里,有一个章节叫“平的爱”讲了这些故事,细节之处还偶尔出现“风轻轻吹”这样的“文采”。
高兴说到两人的关系,用了句俗语“狗皮帽子没反正,患难与共”。
写书难 找人改书更难
刘高兴的书写得很快,在老家只用了两个月时间,还是白天在地里干活,抓紧晚上时间写的。并且一蹴而就,写完后没有改过。刘高兴说:“咱没啥水平,能力不行就不改了。现在出版社不是有责任编辑吗?让他们改吧。”由于还没有出版社联系他,刘高兴自己找了很多人帮忙改书,但都没有弄好。去年年底,他到贾平凹母亲家给贾平凹送书稿,还当场拿着书稿念给贾平凹母亲听,刘高兴说:“姨直夸我记性好,这么多年前的事情了还清清楚楚记得。后来,我听平的妹妹说,年三十的时候,平回家来,把书稿夹到黑皮包里拿走了。”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刘高兴才在《高兴》的后记里看到贾平凹的评价,“错别字满篇而且很像流水账,但是写得很有真情实感”。他说:“平忙,看了就好。”
问刘高兴,写书的时候有没有告诉贾平凹,他说:“没有,他写我的时候也没告诉我,我也不告诉他。”说完,哈哈地笑了起来。
我和贾平凹是平级
现在的刘高兴每天依然在拉煤,写书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他的名片上也依然写的是“39所煤店,刘高兴,负责人”,旁边印着他和贾平凹在煤店的合影。
记者问他,你和贾平凹谁的书写得好?他说:“我比他写得好,他都写了40年了,我才开始写,以后肯定比他写得好。”问他书要是出版不了怎么办?他乐呵呵地说:“耍着写,出不了就算了。”不过,如果有出版社要出,刘高兴开价不低。“我听说,平有本小说写了17万字放弃不写了,之后还有人愿意一个字一块钱买了去,平没同意。我的书大概有五万字,那也得一字一块,我跟平是平级嘛。”说完,刘高兴自己先笑了,他对于出版行业的稿费标准其实并不清楚,心里有点没底,接着说:“至少三万吧,一两万不想卖。”
想上夜校提高水平
如今的刘高兴,已经接待过不少媒体,不久前到贵州电视台做节目,前天,还接受了南京和四川两个媒体的电话采访。刘高兴说其实自己也没想像平一样做什么作家,就是挺想到夜校或者啥地方再学习一下,提高一下水平。“平不是上了个汉语专业吗?有机会我也想去夜校啥的学这个汉语专业,不知道要多少钱?”记者问他能接受什么样的价格,他想了一下很认真地说:“一年五千块够不够,上万可就不行了。”
记者手记
刚见到刘高兴时,他正因为煤车被扣和别人争执,后来事情解决后,刘高兴就请记者坐他的三轮车去看他写的书。一路上,记者拿着采访本、照相机,和刘高兴边走边聊,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刘高兴倒是很高兴,还跟他的同行说:刘高兴拉记者,也是个新闻呐。
刘高兴喜欢聊天,也喜欢谈贾平凹。他说自己有很多同学都在西安混得挺好,虽然自己还在拉煤,但他不愿意去找同学帮忙。有人知道他和贾平凹的关系后,就托他去向贾平凹“求字”,他说自己实在帮不了忙。“咱也有一双手,不欠人情。”欠了人情,就不能叫贾平凹为平了,只能叫“贾老师”了,刘高兴笑着说。
蹬了一个多小时的三轮车后,我们才到了刘高兴的家,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可别笑话,家里不好。”破旧的院子里,一台老式机器正在出蜂窝煤,离机器不到50米的距离,就是刘高兴的住处。不到10平米的房子,中间有一条约五厘米的裂缝把整个房子划成两边,一边住着刘高兴,一边住着他儿子。周围人听说记者来看他的书稿,都好奇地来看,他们说:老刘捂得挺紧,书稿一直没给他们看过,都等着出版呢。 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