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刚刚坐了火车赶到南京,昨日为江苏省国画院建院50周年来宁的余秋雨却丝毫不见旅途的劳累,他神采奕奕,一如既往地思维敏捷、妙语连珠。接受采访时,他也仍然葆有演讲般的激情。只有在服务员过来倒水时,他的思路才有片刻的“短路”,并要求服务员不要倒水,因为忙碌杂乱的景象会让他无法凝聚思想。
也许时间的洗涤会滤去一个人身上的火气。曾经也锋芒毕露的余先生,昨日在与记者谈到种种“江湖风雨”时,言语间处处可见宽容豁达,并屡屡告诫记者“不要激动”、“不要愤怒”。甚至对于记者问及他与夫人马兰的“鸡毛蒜皮”小事,他也和蔼应对。
关于颠覆:只是“玩笑”
记者(下简称记):在《凤凰卫视》的《秋雨时分》中,您曾经提出“屈原不是爱国诗人”的看法,这是否颠覆了人们一贯的印象?
余秋雨(下简称余):这不是颠覆,只是因为国家的概念不一样。楚国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国家。屈原是超越楚国的,证据是,全国在端午节时都在纪念他,包括当时被楚国侵略和把楚国侵略的地区。所以,我只是讲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屈原是大诗人,就像作家就是作家一样,是文化意义上的,不要跟政治牵连在一起。
记:现在有种颠覆古人的热潮,比如,李白被称为“唐朝第一古惑仔”、孔子被认为是“背负着理想的丧家犬”,诸葛亮成了“很有城府的阴谋家”,对此您怎么看?
余:这只是今人的一种游戏,是年轻人带有游戏性质的一种观点。我不认为这就成了一股热潮什么的,媒体不要跟着起哄,把它放大。年轻人跟我们的祖先开点玩笑,我觉得应该宽容对待。其实并不是要否定老祖宗。包括《百家讲坛》的老师,有人议论他们讲得对不对,我觉得都不要简单棒杀,跟老祖宗开点俏皮的玩笑,先人可能会又好气又好笑,如此而已。
关于选秀:不要愤怒
记:前一阵红楼选秀闹得沸沸扬扬,现在又在重排《红楼梦》舞台剧。四大名著都要重拍。您怎么看?
余:不要从文学的角度来考虑,要从游戏的角度来考虑。“选秀”是现代生活中的一种游戏,有的游戏平常一点,有的低俗一点。多元社会里我们不要反对,很多事情是正常的。从文学的角度理解文学名著是另一回事。对于这些事情,不要愤怒。
不过最后,游戏者要面临观众残酷的考验。如果艺术上显得不高明,如果用过度随意的方法去拍名著,那最后的反响一定是不良的。
我觉得这里面,媒体的态度很重要,不要动不动就激动,以为又成潮流了,去过度推波助澜,引起虚假的争论,真的没那么重要。
关于复古:并非风潮
记:现在有些地方开起了国学班,不少企业家加入。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余:这要看前因后果。企业家拿些钱出来接受、传播传统文化,也蛮好的。我不认为这个事情会引起风潮。但如果形成极端性的风潮,强迫学生去背什么,我就觉得要反对。学生的课程已经很多了,如果其他学科没学好,会影响将来找工作。我有个好朋友办了一个国学班,我一看,就说:你培养的这些学生,将来都只能到古籍出版社当校对。要在现代社会里做正常的公民,这一点很重要。还是要学好数学、英语。优秀的传统文化知识分子,都具有很广阔的国际视野。
记:好像您也反对穿汉服。
余:我反对的是有人企图用国家命令来指挥大家一起穿汉服,要求中国男人不能穿西服。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才得来今天的多元自由,怎么能丧失这一点?要是我出席活动,人家要求我穿这穿那,我就烦死了。年轻的朋友很容易走极端,想问题简单,看到刺激性的东西就兴奋。事实上,理性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整个社会极端了,文化也应该是平稳的。智者是平静的。遗憾的是我们的文化人更容易走极端。
文化是社会的定力。这次我来南京是为了庆祝江苏省国画院建院50周年。你看半个世纪里,那种安静的山水画,让人看到一种宁静的力量。“文革”中,我很奇怪地在南京看到了很多画、很多书法,包括亚明的作品。我想不起来是在一种什么环境下见到的,但确实很深地留在了我的印象中,不管外面有多少轰轰烈烈的热闹场面,这边的风景是安静的,这就是文化的定力。
关于书法:不必普及
记:大家都知道您的书法不错。
余:这个我要特别说明一下。我小学五年级才看到钢笔,也就是说一年级起我一直用毛笔。很可怜,每堂课下来一脸都是墨水,下课后老师把我抱到河边洗脸洗手,再往课堂上一放,到了下堂课,又是一脸墨。因为我4岁读书,太小了,老师就不停地把我抱来抱去。这样子一个好的结果,就是用毛笔比较方便。而且老师那时规定写一张毛笔字可以借一本书,童话啦、民间故事啦,大家积极性也高。
后来我研究中国文化史后,对书法比较感兴趣,因为书法是所有中国文化的最高象征,是能凝固下来的中国文化的密码,是中国文化永恒的缆绳。那种线条的流走就是一种美学。你看这墙上挂着的林散之的字,那种浓淡、布局、感觉都是一种美。我曾经在塞纳河畔跟法国的一位建筑学家有过一番争论。他说他特别不喜欢中国文化中那种大红大绿,连美丽城市的街道也这样。我说:你对中国文化不了解。这个毛病是后来的,以前不是这样。世界上有一个民族,他用单色的线条维持了几千年的审美活力、那种像音乐一样的审美活力,这个民族就是中国,这种艺术就是书法,这是一个高层次的审美结构。
记:那么书法应该普及吗?
余:不必要普及。就像我也不同意昆曲要普及一样。况且即使不普及,我们的书法队伍也已经浩浩荡荡。有消息说两个地方重造了“书法村”,我听到这种消息就会哈哈笑,觉得不太对。任何高层次的东西都没必要普及,因为它够好,所以不必要变成日常的通用产品。
关于婚姻:平常夫妻
记:您和马兰的婚姻也一直引起很多人的兴趣。马兰曾说,跟您前世就像结过婚一样。生活在一起后,越来越像余秋雨了。您自己怎么看待您的婚姻?
余:这话好像是杨澜讲的吧,参加她的节目的时候。也不是说前世结过婚,是说前世就认识一样。生活在一起后越来越像,应该是说思路上的一种相近吧。因为长期生活在一起,免不了彼此受影响。我对国外的现代音乐的了解,还有对戏曲深入的关注,都得益于马兰的辅导。
记:你们俩相差16岁,生活中有没有吵过架?马兰做不做家务?
余(认真想了一会,很坚决地):没有吵过架,从来没有吵过架。我们俩脾气都非常好,我的学生都知道我,一直都比较温和。偶而我写文章写得晚一点了,马兰才会讲话重一点。她也打扫卫生,我们俩都非常爱卫生。其实我们的日常生活跟身边的其他人没什么两样,细节上不比隔壁的夫妻多些什么精彩。(记者 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