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南海I号”就将在沉睡八百多年后重出水面。面对接踵而来的对古船打捞过程和出水后保护工作的种种质疑,参与“南海I号”打捞的考古专家魏峻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定地说:“打捞和今后的保护都不存在风险。”
在二十多米深的海底沉睡了八百多年,“南海I号”船体已经不结实了,加上船上近十万件瓷器,现在打捞根本就经不起折腾———类似这样的言论从“南海I号”打捞方案出来后至今,从没中断过。然而一直参与“南海I号”打捞工程的魏峻则表示,古船的整体打捞方案从提出到最后通过历时4年,由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方案保险系数很高,沉船打捞出水后,保护工作也会跟上,根本没有经不起折腾这一说!”
据了解,“南海I号”采用的整体打捞方式在国际水下考古界以及打捞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很多相关的新技术也是首次尝试。魏峻解释,对古船的考古发掘不同于简单地打捞瓷器等货物。通过沉船确定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复原宋代远洋贸易和人们的生活面貌,这才是“南海I号”的真正价值所在,而要实现和保护这些价值,就必须使用整体打捞方法。 (记者 陈琦钿 实习生 林梅芳 通讯员 张铭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