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十五日电 题:作协中的八零后:有理想,也有迷惘
中新社记者 应妮
“今天的青年作家是思想敏锐、个性鲜明的一代”,当主席台上的作协副主席金炳华如是评价时,台下的八零后作者颜歌正跟手中一台PSP中的游戏斗得不亦乐乎,仿佛为这句话做了个注脚。
由中国作协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主办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正在此间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六次会议,距离上一次会议已有六年之久;本次正式代表二百四十九人中,八零后出生的有二十四人——一批八零后作者首次在这样一个官方味道颇浓的会议中集体浮现。
来自上海的小饭现在是上海作协会员,生于八二年的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出版有长篇小说《蚂蚁》、《我的秃头老师》,现为自由撰稿人。对于目前自由的生活他似乎并无太多不满意,“给专栏写写稿,每月总能有几千收入,轻松也的确是轻松,可是总觉得缺点儿什么”。
“总有人批评我们八零后禁不住商业诱惑,实际上对我们而言,商业不是诱惑,而是一个生存或死亡的问题,有没有市场直接决定作品能否出版,我们能否拿到稿费和版税,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现实”,他坦言如果加入作协,会认识一些人、间接可能多一些机会。
这次参会年龄最小的霍艳今年才二十岁,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大三学生。从新概念作文获奖开始到作品出版,她在写作这条路上似乎一直顺风顺水,“参加这次会挺荣幸的,真的是有找到组织的感觉,能见到很多崇敬的文学前辈,还能跟同辈探讨写作状况”,目前尚无生存压力的她表示将来还要读研究生,她的专业是戏剧影视文学,“我很喜欢自己的专业,文学这条路跟我的专业并不冲突,我想应该会一直走下去吧。”
还在北京大学攻读古代文学博士学位的步非烟对加入作协似乎更有一层理论上的认识。这个以“新武侠”小说独步江湖的小妮子生于一九八一年,却已经用稿费为自己在北京买了套房。“实际上在中国古代,文人作家都是在一个集体集团中进行创作成长起来的;而我们现在,如果一伙人在一起聊天,说股票说赚钱就会有很多人响应;如果说到文学,人家就会拿很怪异的眼光看我,尤其还是一个文学女青年”,她自嘲道,“所以在这样一个集体里,会有不孤单的感觉。”
事实上,颜歌、霍艳和步非烟等人都是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高级作家研讨班的学员。用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胡平的话来说,这是比较特殊的一届,因为其中八零后学员有十多名,“坦率不虚伪、敏感有创新”是他对他们的评价。
评论家谢有顺表示,越来越多八零后进入作协,无论如何是件好事。“文学本质上就是一种代际的传承,八零后的崛起是必然的事实。哪怕现在水平还参差不齐、未被正统认可,但他们给传统文学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书写经验和审美情趣,不仅需要传统的包容,更可能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因素。”
在他看来,这次会议实质上有助于中国作协和八零后作者们互相加深了解和融合。“中国作协首先释放出诚意,同时也得到一批八零后作者的回应,双方彼此了解所需才能进一步交流。”(完)